从“民工荒” 看中国劳资关系变革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解梅娟 吴宪 发表于:2012-05-23 13:38  点击:
【关健词】“民工荒”;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民工荒”现象的加剧意味着中国劳动力供求开始逐渐趋于平衡。劳动力供应格局的改变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直接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推动着中国劳资格局的变革。新的劳资格局的完善,需要通过政府加快制度化建设化解劳资矛盾、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改善劳动关系、劳动

 与几年前相比,当前的“民工荒”呈现出新的特点:就流向而言,农民工已由“单向度输出”转变为“多向度流动”;就范围而言,招工难正从东南沿海向湖南、安徽、河南、四川等中西部城市蔓延;就持续性而言,区域性、结构性“民工荒”已经常态化。[1]这一现象愈来愈清楚地表明,中国劳动力供应格局总体上已经由绝对性过剩向结构性短缺的局面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正由“无限供给”转为 “有限过剩”,劳动力供求愈益趋向均衡;劳动力价格也由“相对稳定”变为“显著提升”,工人工资处于渐趋上升的通道之中。“民工荒”现象的加剧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劳动力供应格局的改变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直接形成了一种市场倒逼机制,改变了劳动力市场各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推动着现有的劳资关系格局进行调整和转变。
   一、“民工荒”对我国劳资关系格局的影响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进入起飞阶段,“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2]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借助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支撑,我国经济获得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化的劳资关系取代了计划体制下的劳动用工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关系。但是,伴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劳资双方利益沟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劳资矛盾和冲突开始凸显和加剧。从劳资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资方掌握着相对稀缺的资本,拥有优先的话语权,由于劳资双方平等沟通协商的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劳动法律法规建设薄弱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通过不断压低劳动者工资等方式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空间,而劳动者则处于权益被侵害的弱势状态,劳资关系格局呈现出明显的“资强劳弱”特征。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资本对地区经济的支持,对资本采取了倾斜和保护政策,加之政府管理监督职能的缺位,更进一步加剧了劳资双方力量对比的失衡,使资本利益不断得到强化。根据全国总工会调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3]由于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劳动者没有充分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近几年的“民工荒”现象,从劳动关系的角度看,其本质是在缺乏正常的劳资谈判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劳动者用脚投票的一种被动选择,是劳动者在自身权益被触及到底线后采取拒绝提供劳动力的方式与资本的对抗。
   据专家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最高点,然后将缓慢下行。[4]未来处于黄金年龄的劳动者供应短缺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劳动供求关系方面将朝着有利于劳动力的方向转化,这为劳方争取自身权益创造了条件,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趋势看,原有的劳资关系格局都将发生改变。
   1.劳动者在劳资博弈中的主动性增强,劳动权益逐渐得到改善。首先劳动者工资将逐步提高。工资是劳动力价格最核心的表现,而劳动力供求是影响劳动力价格的主要因素。过去,在劳动力普遍过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劳动者为了生存只能接受低水平的工资,多年来劳动者工资一直处于增长停滞的状态,劳方只是一个价格的被动接受方。随着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化,劳资博弈中的力量对比开始改变,劳动者议价能力增强,为劳资双方的平等协商创造了条件。其次,包括劳动条件、福利待遇等非工资性劳动权益将逐渐改善。从流动劳动力群体构成来看,目前,我国农民工群体正经历着代际转换,以80、90后为主的新一代农民工比例逐年扩大,他们与传统模式下的农民工群体相区别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利益诉求增加。新一代农民工除了工资以外还很看重劳动条件、福利待遇、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劳动权益,除了生存还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整体权益。作为劳资博弈的重要一方,劳动者诉求的增加对原有的企业独大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2.企业开始注重通过遵循基本劳动法律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模式改善劳动关系。从企业的角度,首先需要面对低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对企业直接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过去在企业用工中比较普遍的压低工资、增加强度、不改善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设施等做法已经难以为继,为防止出现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局面,很多企业除了加快产品升级转型,加快技术、资本要素对劳动的替代外,开始采取如提高劳动者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增加人性化管理等措施以维持正常生产。应该说,对企业而言,已经开始重视通过“劳动合同法”约束双方劳动关系和劳动权益,劳动关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正在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完善。这是经营理念的一个重要转折和提升,也是企业管理中战略性转型的开端,标志着企业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柔性劳动关系管理模式转变。
   3.政府更加注重完善劳动制度和改善劳动环境。在劳动力供给绝对过剩的条件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吸引相对稀缺的资本,政策上更倾向于对资本的保护,缺少对农民工权益的重视和关注。而“民工荒”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加剧了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和竞争。目前,不仅广东、江苏等沿海大省民工短缺,像四川、安徽、河南等原有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劳动力供应紧张使各地方政府认识到,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一样,是地方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支撑要素,地方劳动力短缺正在逐渐构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要解决这一问题,当务之急就是通过完善本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和劳动政策法律环境,消除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增强本地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民工荒”是供求因素、结构性因素和体制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劳动力权益保护的缺失以及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是导致“民工荒”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对于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而言,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资强劳弱”的不平衡利益格局,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变革机遇。“民工荒”的出现表明,过去靠“低成本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资本和劳动共同发展,只有劳动关系互利和谐,劳动者才会有积极性,企业才会有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才能同步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