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电影商业化之路的探索(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李坤 发表于:2012-05-03 13:32  点击:
【关健词】电影商业化 发展模式
三、商业与艺术的博弈:对中国电影商业化模式的思考 回顾多年来的中国电影商业化道路的探索,我们不仅要总结中国电影产业运作的成功模式,更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深入反思。 电影走上商业化道路,制作条件的改善意味着

  三、商业与艺术的博弈:对中国电影商业化模式的思考
  回顾多年来的中国电影商业化道路的探索,我们不仅要总结中国电影产业运作的成功模式,更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深入反思。
电影走上商业化道路,制作条件的改善意味着电影在视觉上的华美和新奇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观众对影片内在的考量。张艺谋本身对色彩的把握和卓越的场面调控能力,常常使观众沉耽于镜头的画面所营造的视觉盛宴中。但是,张艺谋这种宏大绚丽的电影表现形式,不能掩盖《英雄》、《十面埋伏》等在艺术内涵和叙事手法上的缺陷和不足。《英雄》所谓“天下为公”的主题被苍白的叙事表述得举步维艰;《十面埋伏》中情义恩仇完全泯灭于诉述混乱的故事中。
  陈凯歌同样面临着商业和艺术的平衡问题。1984年,刚刚走出校门的陈凯歌一举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黄土地》,接下来的《大阅兵》、《孩子王》让学术界对陈凯歌有了“银幕哲学家”的前缀。“陈凯歌的这些作品充满哲理意味,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哲理的思辨,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题意识去观照我们所生存的周遭,并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解释了社会变迁的强烈情感”。[2]这个时期的陈凯歌处处彰显着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镜头对艺术的追求和表现,而商业似乎完全可以忽略。此后,从《霸王别姬》开始,陈凯歌开始进行电影商业化的尝试,有成功也有教训。《无极》让陈凯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非议。大众的评论充盈着斥责和批评。对于陈凯歌“银幕哲学家”的认识也从这部电影后开始发生改变。“行至《无极》,他已经彻底完成了从一个精英知识分子到大众文化艺术家的转变”。[3]《无极》的故事和表现形式也是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陈凯歌事前为观众设定了三个命题:爱情、自由和命运,不仅无所指,更是无所谓。叙事缺乏逻辑,情节经不起推敲,说理不让人信服。即使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无极》给予陈凯歌更多的应是对商业电影制作的困惑和深深的思考。
  陈凯歌的思考在寓示着一个早就摆在中国影人面前的问题:电影是要商业还是要艺术。张艺谋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用“一种堕落”来回答他对商业电影选择的态度。如今的张艺谋已然被人们看作完全的商业片导演。不过,陈凯歌的转变似乎就更加艰难。“他既想保住自己经营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思想,又不愿放弃世俗世界的名利和繁华”。[4]这也是第五代甚至整个中国大陆电影所面临的困惑,艺术和市场到底孰重孰轻,电影商业化是不是要摒弃艺术。
  “世界上或许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将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如此的对立起来……那就是认为拍一部艺术电影比商业电影更能体现电影人的艺术修养……更能够确立自己在电影界的地位”。[5]张艺谋的“一种堕落”让人们收获了一部部可以走进影院的商业大作,也让人们彻底的给张艺谋冠上了商业导演的身份。而陈凯歌在努力保留自己知识分子精英的独立人格,又不愿舍弃电影的繁华名利时,《霸王别姬》的一时振奋,却由于《边走边唱》、《和你在一起》陷入了更深的泥沼中。《无极》可以看作陈凯歌对商业电影的倾心倾力之作。尽管非议至今未绝,但不可否认,这是陈凯歌对中国电影商业化发展一种有意义的探索,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和产业化的成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使第五代导演和接下来的中国电影人再次面对商业电影时有了认识上的根本改变和创作上的大胆尝试。从这个先行的意义上说,《无极》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商业和艺术对于电影来说,并不是天然矛盾体的两面。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本身就具有商业和艺术的双重属性。商业对于好电影的诞生并不冲突,反之,电影离开商业,电影产业化和电影艺术的发展将会步履维艰。
  中国电影,毫无疑问是需要商业电影的。中国电影人要做的,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从电影是纯艺术的误区中走出来。把中国导演去制作商业电影定义为“堕落”是张艺谋对自己一厢情愿的解释,商业电影的制作是每个导演,无论第五代以及后来人都不可避免的。成功的商业电影同样蕴涵着导演的艺术功底。其次,观众对于商业电影的期待与目前中国电影制作水平和电影产业发展的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国产作品在艺术蕴含上的不足,故事构架的苍白和影片意蕴的丧失,一个好故事和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导向是今后商业制作应当重点加强的。再者,版权问题和电影审查制度也是制约中国电影商业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大众享受着盗版带来的便利,给商业电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滞后的电影分级制度迟迟摆不到桌面,电影审查成了一个官方机构的态度,这无疑会对商业电影造成伤害。第四,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不足。好莱坞电影赢利的大蛋糕中,票房仅占三分之一,更多的则是诸如电影碟片,原声音乐、相关玩具和纪念品等电影衍生品带来的收入,而类似的电影周边产业在中国则是刚刚起步。第五,电影人才的培养。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电影舞台上风光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后,谁能扛起中国电影的大旗,目前还未有结论。而商业电影对于优秀导演的品牌效应依赖较为强烈,所以青年导演的成长和崛起对商业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与电影相关的营销和市场运作的人才也是需要培养和发掘的。第六,电影产业链亟待完善。制片、发行、放映等电影产业环节力量还不均衡,致使电影产业出现畸形发展。现在,放映环节即影院的数量成为最迫切的问题。因为银幕块数的不足,2008年就出现过为了《非诚勿扰》的如期上映而导致《叶问》的早早下幕。此外,电影产业的不完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高票价,高票价制约了走进影院人数和观影的次数。
  从《英雄》起,中国电影开始懂得商业,我们在后知后觉的当今,还要沿着懵懂的商业之路走下去。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和壮大,票房就是硬道理,票房也是商业电影的重要体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下,中国电影既要在国内市场与好莱坞的霸主地位抗衡,又要扩大自身的世界影响。在建设国家软实力的号召下,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壮大和发展将是摆在中国电影人和相关官员面前最迫切的任务,而中国电影商业化之路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必由之径。
  
  
  注释
  [1]唐科.商业化与新世俗神话——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状况分析[J].当代电影1998(2):P45-5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