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现实生活,开掘人性力量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孙瑛 白雪 发表于:2011-07-05 10:07  点击:
【关健词】《唐山大地震》;感动;主题;平民化视角
《唐山大地震》在带给人们以心灵震撼的同时,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议论与思考。有人质疑导演冯小刚是“用别人的伤痛来赚钱”的,但是在中国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显然揭伤疤、煽情并不是其真正目的。影片重在透过灾难来关注现实生活,剖析

 一段23秒的记忆,凝结成的不可触及的伤疤,在32年的岁月里一直隐隐作痛……
  这是《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故事。故事的发展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母亲在灾难来临时,不得已选择了救儿子,而放弃了女儿,以致32年来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奇迹般活下来的女儿也因母亲的“抛弃”一直不能释怀,备受煎熬。最后,母亲的一跪,才使得母女二人冰释前嫌。
  影片自上映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颗重磅“催泪弹”在带给人以心灵震撼的同时,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议论与思考。虽然影片在“植入广告”“过度煽情”方面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我们不能否认,大多数普通观众对影片是认可的,主流的声音也是积极向上的,这部影片的确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动。短短2个小时,观众的情绪一直伴随着一家人的命运起起落落,而情绪的宣泄只能通过眼泪,并且一发不可收拾。那么这部影片又是如何感动我们的呢?
  一、主题的选择与把握
  在主题的选择与把握上,影片有其最普遍又最珍贵的内涵。《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是以地震为背景的,但我们却不能将灾难定义为影片的主题与线索。仔细想想,当看到灾难过后满目疮痍的景象时,我们哭了;当看到无数鲜活的生命逝去时,我们哭了;当看到一个个童真的幸存儿时,我们哭了。是的,我们为同胞所受的苦难而悲伤,但是,真正感动我们,触动我们心灵的,却是灾难面前,亲情最自然的流露以及人性最真实的表达。
  当母亲在儿子与女儿之间艰难取舍,最后吐出“救弟弟”3个字时,作为一个观众您是否落泪了? “救弟弟”短短的3个字,但那却是一个无助的母亲所作出的最无奈的选择。而当画面呈现母亲在女儿面前坚决一跪时,作为观众您是否又哭了?是的,就是那么一跪但意义是不同的,那是一个32年饱受了良心折磨的母亲在用自己最真实、最朴实的方式乞求女儿原谅,以得到心灵上的救赎。面对这些镜头,我们已经很难简单地将对与错作为衡量的标准了,因为这不是理性思考所能得出的答案。在命运的安排下,人性最真实的状态,亲情最原始的表现形式都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感动。物伤其类,人同此心,灾难面前,令我们不能自已的是那些顽强的生命所带给我们的巨大力量,是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带给我们的发自心底的感动。与这些相比,灾难不过是个引子罢了,引子背后所传递的精神,才是我们更需要学习与了解的。
  二、平民化视角并辅之以一定的戏剧冲突
  《唐山大地震》选择了平民化视角,并辅之以一定的戏剧冲突,使影片更具贴近性与真实感。影片虽以灾难为背景,却不是纯粹的灾难片,更有别于好莱坞“英雄主义”的大片。导演冯小刚延续了他以往的小人物路线,平民化的视角,将立足点放在较为窄小的一个家庭上。以原本幸福生活的一家4口为依托,具体到母女之间的关系以对生命、对亲情的关注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层观照。只是这次他不再以他那特有的“冯氏幽默”让人尽情地去笑,而是用一个平凡家庭的命运来感动观众,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也正是导演站在人性的高度,观照这些本色普通的人物,使影片发掘出见证亲情的力量。看似普通的小人物的故事背后,凝聚的一个个戏剧冲突,将故事的发展一步一步引入高潮,带给人无限的思索与一次次不一样的感动。影片中,当方登带着女儿回到养父身边,养父拍着椅子大叫“你上哪去了?我天天都在担心你”时,您是否哭了?因为这一举动凝聚着父亲深深的爱与关怀,就像我们理解的“爱之深,责之切”。但当镜头呈现养父看着外孙女甜甜地睡着,又转脸露出孩子般笑容的时候,您是否又笑了呢?但无论是哭还是笑,我们就这样被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死死地牵引着,又心甘情愿地被感动着。这些戏剧冲突将小人物的故事诠释得淋漓尽致,既具有代表性又深入人心。他抓住了亲情,抓住了人性,把故事用最简单朴素的笔触不加渲染地勾勒出来,情节细腻真实,催人泪下。
  《唐山大地震》这种平民化的视角与美国大片“个人救世”视角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从根本上反映出的是中西方在价值观念、思想传统、民族精神上的不同。中国人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自古家庭观念、亲情氛围浓重,影片从这种具体到一个家庭的小角度入手,是贴近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的,而表现他们深刻思想情感的手法符合中国传统内敛的思想,以浓厚的人文关怀打动着观众,实现了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唤起了观众对于亲情的感动,也就更易于让观众接受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视听语言
  (一)镜头语言
  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景别镜头,该片主体多采用的是中、近景镜头。中景是常用的叙述性景别,主要呈现人物膝部以上或部分环境的画面。它用可以让观众看清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中景更注重于具体的动作和情节。①影片恰当地运用中景镜头,使观众得以看清人物每个面部表情、形体动作以及与周围的环境气氛,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具有传神达意的作用,主要能细致地传达人物面部神态、情绪和细微动作,所以往往用来表现人物的情绪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在影片中较多地运用近景镜头,将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很容易感受到人物微妙的情绪变化,心态转变……这样就使观众有置身于其中,产生彼此交流的感觉,从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吸引、感染观众。
  (二)拍摄手段
  本片拍摄手段朴素而不花哨。简单地运用了较为常见的抠像、三维模型电影特技手法来再现大地震时悲壮的23秒,富于视觉冲击力。
  (三)色调
  色调可以突出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调节节奏等。色调的不同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例如影片开始部分使用了比较暗沉的灰黄的暖色调,象征着怀旧,难以忘怀的过去,加重了阴霾。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降临的时候,影片使用了黑白冷色调,象征伤感、恐惧等,光线的暗淡抹去了温暖。之后这种色调开始贯穿全片,弥漫着哀伤。运用色调的变化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情绪,表达出影片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音乐的运用
  音乐是长于抒情的,它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告白,具有画面无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还可以深化主题,起到概括、评论的作用。影片的作曲王黎光在影片中大致有三十多段使用了歌唱性器乐写法,让音乐抒发了情绪,很好地完成了催泪,烘托出最感人、最激动的时刻。同时这三十多段音乐运用也催生了巨大的力量,观众在看过电影之后,也深刻体会了这一力量。例如,开篇音乐的运用是怀旧的,怀旧的音乐是那种较为古老、能体现时代气息的音乐,它可以让人在不同的年代,听出过去,感受当时的气氛。再如:唤起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渴望。震后面对突发的灾难,所奏出的凄凉、哀婉的音乐第一次响起的时候,又营造出了哀鸿遍野的场景,高度概括了哀伤、无可奈何这一全片的主题内涵,同时在另一层意义上抒发了对生命的渴望。其次,如泣如诉的音乐传达出女孩深深的绝望,婉转表达出怀念及哀悼这一意念,唤起了观众的联想,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使观众更加同情人物的命运,理解了他们的伤痛与无奈,同时也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影片结尾音乐的运用表现了在灾难面前永不言败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传达出笃定的人生信念,让沉浸在悲痛中的人们获得新生。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