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景观的童年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赵霞 发表于:2011-07-19 10:33  点击:
【关健词】童年 景观 影像消费
随着儿童影像以前所未有的频度与聚焦度出现在各类视像媒介上,对于童年影像的消费构成了当下娱乐文化的又一道新奇的景观。当代传媒娱乐界大肆发掘并利用了童年意象所包含的观赏性、夸示性和情色性资本。消费文化对于童年景观的过度开采反映出亟待关注的当下童年观问题,

作者赵霞,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杭州
  310028)
  
  一、当代童年影像消费现象一瞥
  
  作为兴起于当代消费社会的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现象,童年影像消费正在愈益成为紧继如火如荼的女性影像消费热潮之后的又一次消费方式的翻新与猎奇。这一现象的基本背景是,随着儿童在当代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被派给的身份意义的迅速增值,他在社会价值分层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迅速得到提升,敏感的商界旋即嗅出了从这一群体身上所散发出的经济盈利的诱人气息。很快,童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所包含的巨大的商业潜能就开始了某种强有力的释放,而这种释放还在不断唤醒和刺激起更多的商业味蕾。今天,人们几乎无需过多留意就能感受到,儿童的影像从未以如此密集的频度和聚焦度出现在近年来的各类视像媒介上,从影视、广告到各式综艺娱乐节目,童年的影像正在成为当代消费文化在其不断追逐新变的旅途上为自己配制的又一帖兴奋的药剂。在这个过程中,频繁出镜的童年形象愈益变成了一种具有观赏性的文化景观。
  这一景观在当代电视传播作用下的迅速铺展,正不知不觉地使当代童年文化陷入到一种光鲜无比的病态中。
  让我们从一个时下流行的综艺节目谈起。
  2010年12月27日至31日,由央视知名娱乐节目主持人李咏担纲主持的热门综艺选秀节目“非常6+1”第53—57期在央视三套先后播出。作为该栏目的年未压轴演出,这一名为“小鬼当家儿童系列节目”的五期儿童选秀专场共安排了21位儿童先后登台,各自展示若干“才艺”,其间佐以主持人与孩子之间的逗笑、场内场外的互动等,现场气氛显得十分欢洽。在不负重望地为该栏目2010年的收视与人气完美收官后,尽管作为这一特定系列节目的儿童专场已经告一段落,但该栏目显然不愿过早告别这样一个甜美的蜜月。于是,紧继其后的2011年第1期“非常6+1”舞台上,又一个新的儿童选秀专场与观众不期而遇,并顺利为该栏目讨得新年的第一个“彩头”。
  这并不是“非常6+1”第一次推出儿童专场。众所周知,该栏目自2003年10月在原央视二套开播以来,一直以其雅俗共赏的平民舞台特征受到大批观众热捧。与所有其他综艺节目一样,收视率的巨大回报带来了同样巨大的收视续航的压力,要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挽留和吸引数目庞大的新旧观众,这对整个栏目的策划提出了商业想象力的难度挑战。为了提升栏目内容的新颖度,增强其可观赏性,近年来,栏目组开始陆续继而大量动用童年资源,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自2007年起,该栏目利用暑期有计划地连续推出了一批以儿童为选秀对象的系列节目,收视率颇高。从2010年年未跨至2011年年初的六个专场,在形式上显然延续了此前同类系列节目的风格。
  它也远不是国内综艺娱乐节目上第一次调用儿童形象。早在近十年前,某省级卫视的一个知名综艺节目就开始将学语或习步不久的孩子领到舞台上进行逗趣,通过向观众展示其天真可爱的形象、稚拙滑稽的言谈,以此愉悦观众,提升节目人气。近年来,这一策略被多个娱乐节目频频加以征用和发挥,且收视成效颇为显著。相近的时间里,除央视相关频道外,另有多家省级卫视、少儿和公共频道推出了以儿童为主要看点的选秀或游戏娱乐节目,同样聚集了相当的人气。
  然而,作为一档品牌性的央视综艺节目,“非常6+1”对童年影像符号的如此密集和倚重地运用,的确传递出某种不一般的讯息。它是目前国内综艺节目中儿童影像消费现象的一个普遍而又精致的缩影,在它身上也集中体现了当前儿童影像消费现象的基本特征与主要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而胜出殊为不易的当代传媒娱乐界,通过挪用依附在现代童年概念上的诸多意义并对它进行市场和消费逻辑的改造、收编与重新呈现,这类节目把儿童的形象顺利转化成了一种生产的资本,继而为当代文化消费的宴席提供了又一道新奇的餐点。它是当代媒体文化为了“刺激庞大消费机器的启动”而不断制造出的“奇观”之一。在影像消费的狂欢中,童年的形象日益失去自己的尊严,变成了当代追新逐奇的文化景观的其中一个构件,而这一景观效应则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对于童年影像的消费。于是,在作为景观的童年与制造这一景观的消费文化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循环,它以其虚幻的镜像特征隔绝了真实的童年生活,从而造成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所说的“表象的垄断”。这样一种被其景观效应推动着的童年影像消费潮,正在对现实儿童的主体性建构、对当代童年的现实命运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童年影像的观赏性
  
  对于儿童形象的观赏文化由来已久。法国史学家菲利帕·艾里耶在其被誉为西方童年史研究开山之作的《童年的世纪》一书中题为“童年的发现”的章节里,从童年影像史的考察指出,早在15、16世纪,在欧洲绘画界就出现了对于儿童形象的娱乐观赏趣味,它注意到了儿童身上被认为具有观赏性的、令人愉悦的特征,其中包括童年期滑稽的天真,以此增添画面的娱人效果。这一绘画的策略收效明显,以至于到了17世纪,随着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关注的进一步增加,使用儿童模特一度成为肖像画博取观众和消费者的一个讨巧的手法。这一童年形象的观赏文化经由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推波助澜,最终成为了现代童年观的一部分。
  当代消费文化格外狡黠地利用了这一点。由于现代以降人们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本能化了的普遍欣赏和喜爱,孩童的形象、思维、言语等都变成了可资愉悦的对象。当前大量综艺节目在引入孩童的形象时,都十分借重这一层面的可消费内容。在较为传统的娱乐节目中,儿童大多以正统意识形态规训下的表演者身份出场,他的形象及其儿童化的表演构成了公众消费的主要内容。近年来,作为一种娱乐的调味,一类新的儿童影像消费方式被迅速开发出来。这类节目大多以年龄段较低的儿童作为娱乐对象,其主要运作方式有二:一是以展示幼儿可爱的形象、天真的言行作为节目的最大卖点,通过向观众兜售低龄儿童令人捧腹的童言稚行来吸引其眼球。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所谓的儿童“才艺表演”。与传统的儿童演出相比,这类节目中的儿童表演为了求新立异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普遍的成人化倾向,大量成人歌曲(主要是流行歌曲,尤其是情歌)、舞蹈(主要是现代舞,尤其是港台劲舞、街舞和拉丁舞)、技 能等成为舞台上儿童竞相演绎的内容。由于许多儿童参与者背后的成人认为“这种类似‘反串’的形式可以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在目前流行于综艺舞台的儿童才艺表演中,包括现代印度舞、街舞、爵士舞等在内的各种成人舞蹈项目占据了极大的表演份额,此外也出现了不少成人化的戏曲、武术表演。演出过程中,那些除了身形与声音之外,从服饰、妆容到整个表演过程都酷肖成人的儿童,在舞台上制造出一种令人大为赞叹的奇观效应。童年天真、稚气的形象在这里与一种看上去与其极不相称的成人化的表演互为比衬,彼此相佐,极大地引燃了观众的观赏热情,点缀了节目的景观气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