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比亚战争反思美国战争题材电影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陈波 发表于:2011-09-13 19:31  点击:
【关健词】越战;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二战后,美国发动的历次对外战争及卷入的地区冲突,大多缺乏合法合理的道德基础,及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乱更是让全世界人民看清楚这点。但在二战后涉及战争题材的美国电影却表现出另一番格局。一方面在银幕战争英雄的塑造中有效地植入西方意识形态;一方面在反省战争的影

美国的政治景观与美国电影如此惊人的相互映衬,以至于很难分清是美国社会造就了美国电影,还是美国电影有意虚构着美国社会。在这点上,美国的战争题材电影体现鲜明。美国的对外战争最能体现美国国家利益和政治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同盟国一方参战保有先天的道德和正义性;二战后,美国发动的历次战争及卷入的地区冲突,大多缺乏合法合理的道德基础,及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乱更是让全世界人民看清楚这点。但在二战后涉及战争题材的美国电影却表现出另一番格局。
  “有关越南战争的不解之谜是:为什么这么多见解不同的美国人,其中包括四位总统(两个共和党总统和两个民主党总统)都认为有义务拯救西贡政府?这个国家,不管怎么说,远在亚洲,离我们有五千英里,在遥远的印度支那半岛一片到处是稻田和茂密的丛林的原始土地上,然而,十多年来,华盛顿历届政府却一意孤行,甚至不顾美国国内的安宁,力图使一些大可怀疑的人物在越南保持统治。”①姑且抛开那些帝国战略、意识形态对抗、政经冲突、军工集团利益等之类的深层时代背景,值得玩味的是美国电影对那些对外战争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美国士兵从越南撤走后,满身块状肌肉男史泰龙从电影银幕走来。在《第一滴血I》中,兰博是从越南战场上磨炼出来的战争斗士,返回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小镇后极不适应,当地的警察部门对他很是看不顺眼,对其刁难施以拷打,兰博被逼反抗躲进山林,在山地丛林反击地方警察部队。在《第一滴血II》中,越南成为史泰龙一个人的战场;为完成上级的任务重返越南,在那里他单挑整连的越南共产党。在《第一滴血III》中,史泰龙再次出手,这次是帮助阿富汗人民赶走盘踞当地的入侵者苏军,还给当地阿富汗抗苏义士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片尾的字幕是“此片献给英勇的阿富汗人民”。荒谬的是“9•11”后,美军又以清剿恐怖组织塔利班的名义进驻阿富汗,至今已快十年了,时有对阿富汗平民的误炸造成伤亡的事件发生。在《第一滴血IV》中,史泰龙隐居在湄公河流域的丛林,为从缅甸军政府手中救出美国基督教人道救援组织再次出手。纵观史泰龙出现的地方,除了因为热带丛林或者山地能够最大可能地展示他的岩石块状般的肱二头肌及能利用各种自然环境生存的强健身体素质之外,后三部影片中,兰博出动的地区均是美国试图占领或者控制的地缘政治战略要地。在那些地区,美国往往以金援和军援相结合的手段扶植当地的亲美政权,但美其名曰支持当地的民主自由建设、要将当地的人民从邪恶的原教旨主义或者军人专制下解救出来。
  实际上,很多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商业大片植入政治意识形态的意图露骨而明显。考察美军在越南战场上的惨淡经营,对比电影银幕上的兰博将一个连队的越南士兵打得落花流水;考察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前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在80年代的冷战气氛直至到前苏联的解体,对比电影银幕上的兰博和阿富汗人民一道抗击前苏联的军队;再考察21世纪美国在东南亚战略政策中扶植亲美的缅甸政府,对比电影银幕上表现的缅甸邪恶军政权滥杀平民的画面与美国基督教人道救援组织的大义举动。很难对美国电影中诸多类似《第一滴血》系列背后所隐含的政治目的作出“有罪推论”的断定,但种种政治无意识又在各类美国电影中渗透,这一点好莱坞电影制作机构显然心里有数。比如,好莱坞很清楚像《第一滴血》这类影片在某些与前苏联友好的国家上映时是不会卖座的。“为了适应上映国家的国情,好莱坞不惜修改故事情节。据1985年11月27日美国电影专业刊物《综艺》杂志报道,在中东一带与前苏联友好国家广泛播放的《第一滴血》一片带字幕的录像,都把故事发生地点从越南改为菲律宾,时间上也从现在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影片中的坏蛋和敌人(越南人和俄国人)也因情节的改动变成了日本人,因为俄国人是许多中东国家的强有力的同盟国。”②尚未看过为了能够在某些国家上映而修改后的《第一滴血》的版本,但是能明白修改的原因是先前的版本必将触动某些国家观众的敏感反应。好莱坞从未远离政治,而是更懂得如何将政治意图巧妙地转化,这种转化是在好莱坞制作环境之下的天然生成,在电影的虚构与现实的真相之间,好莱坞电影有着一套极其巧妙的转化策略和缝合技巧,这或许就是好莱坞的特质。
  追问观众认同追捧兰博银幕形象的原因,其实无非是他满足了大多在日常琐碎生活中过活的男性观众的战斗情结、英雄情结。兰博的银幕形象除却铁血勇敢正义之外,其博得观众的主要策略还在于他与社会既成体制之间保持着一种距离。事实上,与既成体制保持一定距离能最大限度获得美国观众的认同。在美国电影历史长河中,银幕硬汉气象万千,无论是逃命的鸳鸯、独行杀手,还是有道德污点的警察、中情局调查员、海军陆战队队员、越战退伍兵、狙击手,实则都是反体制英雄和个人自由主义的浪漫结合体。形形色色的硬汉在好莱坞银幕持久不衰的戏剧性力量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矛盾来自于经济领域所要求的组织形式同现代文化所标榜的自我实现规范之间的断裂。”③在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理性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氛围之下,个人奢望摆脱一切束缚的意志与枯燥的机械化的现代社会的工商管理体制形成鲜明的割裂;大众对能够自由不羁于既成体制的英雄硬汉天然地好生羡慕;各个历史时期的好莱坞银幕硬汉既让大众对既成体制的深刻不满得以宣泄,又让大众内心追寻的自我满足得以短暂实现;或许这种有效的缝合机制正是好莱坞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第一滴血I》中,兰博是一位饱受精神创伤的退伍军人,美国地方警察的蛮横无理和暴力执法激怒了他,他奋起反抗;在影片的结尾,在老上校面前,这位英雄声泪俱下地控诉所经历的战争,控诉自己所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在那一刻英雄的眼泪打动了无数的青少年。在《第一滴血II》中,兰博重返越南战场,肩负的任务是救出被越南军队关押的美军战俘。越南共产党被塑造成残忍、暴力的形象;尤其是在兰博遭受拷打的段落,观众的情感无疑会倾向于兰博,哪怕从政治角度上来说,他实际上是入侵者;在情节设计上更能加深观众对兰博认同的是兰博发现他所遭受的一切原来其实是因为被自己的部队所出卖。在《第一滴血III》中,兰博原本隐居在泰国的寺庙慰疗自己的精神创伤,他出手的原因是自己在军队服役时老战友被前苏联军队俘获关押;一面是为了友情,一面是目睹阿富汗部落人民在遭受苏军大炮飞机的轰炸;兰博顺其自然地获得观众的好感。在2008年《第一滴血IV》中,兰博又再次隐居,这次的隐居地是在湄公河流域泰国和缅甸边境的小村落,出手的原因是美国的基督教人道救援组织在缅甸的人道救助活动中被缅甸的邪恶军政权抓获,而缅甸军队的血腥残忍行径在影片中被呈现得触目惊心,以致此片的级别在美国被界定为R级。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