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白林》中的脸谱化角色初探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蒋慧成 发表于:2011-11-08 14:13  点击:
【关健词】初探,角色,脸谱化,中,辛白林,
 脸谱化角色往往体现为某一典型形象。莎士比亚的《辛白林》中的王后塑造了后世西方经典中的后母的意象:一个深受丈夫宠爱信任并暗中虐待子女的后母。这种意象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文章主要对本剧中王后这种脸谱化人物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一、历史影射
  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一种历史的存在。《辛白林》这部作品中,国王辛白林娶的是一位寡妇。这位国王似乎特别钟爱这位寡妇,乃至于要把这位寡妇的儿子克洛顿立为王国的继承人。这种国王喜欢寡妇的事情在中国很罕见。但是在西方却屡见不鲜。最有名的当属拿破仑和他的结发妻子约瑟芬了。而在英国历史上,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亨利六世》中,爱德华四世就不顾群臣反对,坚持娶寡妇葛雷夫人为妻。爱德华毫不介意把葛雷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
  葛雷夫人:如果我的儿女们叫你一声爸爸,你会高兴吗?
  爱德华王:能当上许多孩子的爸爸,我真是福气不少呢。
  而在剧作《辛白林》中,辛白林要把并非自己血脉的克洛顿立为继承人,通过强行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来确立法统。虽然是在西方文化中,带有孩子的寡妇得到国王如此青睐,乃至把王后的孩子视同己出,实在是违反常理。
  在历史上,寡妇成为王后的例子并不多见。莎士比亚凭空创作这样的一个受宠的寡妇的形象,可能是含有某种影射的意义的。生活在都铎王朝极盛时代的莎士比亚,不排除歌颂都铎家族的祖先兰开斯特家族的可能。我们从他的历史剧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对兰开斯特家族的几位国王都是抱有同情态度的。尤其在《亨利六世》中体现的明显。那位在历史上疯疯癫癫的亨利六世,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宛如一位看破红尘的哲人。从这个视角看,《辛白林》中的王后形象,是有隐射葛雷夫人的可能的。
  总而言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寡妇出乎意料地博得高位者的青睐,并引来灾祸的。在历史上引来了华列克和法国的联军讨伐,在《辛白林》中,则引来罗马帝国的讨伐。这又为两者之间的隐射关系提供了一种佐证。
  二、后母与女儿:不朽的主题
  在辛白林这部作品中,王后更多了一份虚伪,而不像童话中那般露骨。她扮作国王辛白林和女儿伊摩琴的矛盾的调解者的形象。她假惺惺地对伊摩琴说道:“不,女儿,你尽可放心,我绝不会像一般人嘴里所说的后母那样嫉视你”。这一句话同时也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后母的形象的一种普遍的成见。在最后,王后甚至准备毒杀伊摩琴。
  对于国王,王后不但毫无爱情,而且心如毒蝎。她为国王“预备好了一种致命的药石,服了下去,立刻就会侵蚀人的生命,慢慢地把血液一起吸干,叫人一寸一寸地死去。”(同上)如此刻画一位恶毒的后母的形象,考虑到剧作是表演给大众看的,其形象也应该符合大众的通俗观念。可以说恶毒的后母的形象乃是一个当时的思维定势。
  正如白雪公主一样,作为公主的伊摩琴必然是无比的美好的化身。是一个理想中的少女。连反面角色克洛顿都这样赞美她:“她是美貌而高贵的,她娴熟一切宫廷中的礼貌,无论哪一个妇人少女都不及她的优美; 每一个女人的长处她都有,她的一身兼备众善,超过了同事的侪辈”。(同上)她不仅仅作为反派的鲜明对比,而且和自己的恋人,那个“走遍世界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和他相比”的波塞摩斯相比,也表现出了更加坚定的信任与忠贞。受到朋友阿埃基摩欺骗试探的波塞摩斯怀疑过伊摩琴,并因此痛苦不堪,痛骂伊摩琴是个娼妓,甚至要派人杀死伊摩琴。而面对同样的伎俩,伊摩琴却对波塞摩斯信心坚定,斥责了波塞摩斯的朋友阿埃基摩,迫其承认所说为谎言。这种对于爱情信任,是少有的。莎士比亚中的悲剧,往往来自信任的缺乏。如《奥赛罗》中的奥赛罗就轻信伊阿古了诡计,而掐死了自己的妻子。读者读到波塞摩斯派属下毕萨尼奥刺杀伊摩琴的时候,自然也会想到奥赛罗这一幕。如果不是毕萨尼奥的睿智和正直,那么这无疑会成为奥赛罗悲剧的一个重演。而妻子对于丈夫的不信任,我们可以从更加古老的悲剧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特刺喀斯少女》中看到。阿涅拉由于怀疑丈夫赫拉克勒斯有外遇,而让丈夫穿上据说能赢回爱情的长袍,结果反而毒死了丈夫,自己也自刎而死。无论是波塞摩斯、奥赛罗或阿涅拉,一切都彰显出伊摩琴难能可贵的对恋人的信任。
   笔者认为,伊摩琴的形象之所以看似不够深入人性,原因在于她是为了配合王后这个后母的形象而进行脸谱化的需要。如果说莎士比亚在刻画人物,那么这部戏剧的人物刻画是失败的,所有的人物的人格都是单一的,脸谱化的。乃至如约翰逊博士所说的:“简直就是浪费笔墨不值一提的幼稚”。但是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中,展现了一种后母和女儿的关系的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这个主题所涉及的人性的深度绝不是肤浅的。王后和伊摩琴两个形成对比的脸谱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具有一种不朽的艺术性。
  三、没有对王后形象进行性格分析的原因
  在本剧中,王后的性格没有进行深入的刻画,从而使得本剧看上去显得有些平庸,不像是莎士比亚这样的伟大作家所写出来的作品。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
  首先,戏剧和小说属于不同的体裁。戏剧这种体裁决定了它要面对观众,而观众大多是抱着娱乐的心态来观看戏剧的。对脸谱化人物进行过于深刻的性格刻画,恐怕会有违观众口味。而且戏剧主要是依靠对白,不能像小说一样进行细腻的文字描写。
  其次,脸谱化的形象,不影响莎士比亚利用主题进行深入发挥。
  
   (作者简介:蒋慧成(1984-),男,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化方向的研究。)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