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作家漱石与读者之间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高西峰 发表于:2013-11-12 17:26  点击:
【关健词】 夏目漱石 《重读漱石》 读者
 摘 要: 学术专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力求严谨且有理论深度。如此既能体现作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素养,又能反映其对科学的深刻认知。因其独特的文体往往导致学术专著只能成为少数研究者的专属物。小森阳一的《重读漱石》无论在理论深度方面,还是在出版编排方面,都突破了学术的桎梏,为拉近国民作家夏目漱石与读者的距离做了有益的尝试。

         提及学术著作,往往给人艰涩难懂的印象,似乎那只是少数专业领域学者的专享圣地,鲜有一般读者涉足。如何在学术和读者间架设一座桥梁,似乎在《重读漱石》这部著作中可以找到答案。此书无论在理论深度方面,还是在出版编排方面,都足见为拉近学术与读者距离而做的努力尝试。
  一
  有关夏目漱石的论述汗牛充栋,1995年小森阳一的《重读漱石》由筑摩书房发行,无疑是近年来漱石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在方法论的使用上,语言学理论、符号学理论的应用拓展了漱石研究的方法。如文章中对“猫语”、“汉学”、《文学论》内容的分析让读者耳目一新,而对“漱石”这一象征符号的由来,作者也提出了个性化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作者更是把漱石放在帝国主义话语中心,考察其对“个人主义”、“自我本位”等问题的认识。这种宽阔的文化视野无疑使漱石研究提升了高度。作者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研究这一层面上;在分析文本时,并不是面面俱到,代以从宏观入手的研究方法,而是由细节展开,进而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如文中通过对“戒指”、“三四郎与美弥子的借贷关系”的考察,引发作者对当时社会家族制度和女性地位等问题的思考。再如作者在谈及漱石从大学教师到报社专栏作家的转变时,详细的背景资料考察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实证能力,更突出了其缜密的逻辑思维。
  在结构上,在这部似是而非的人物传记中,每章内容的安排都是围绕漱石的生平展开的,本书借此保持著述结构上的连贯性。每章的标题都是漱石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通过这些标题,我们可以窥探出漱石文学发展的一贯脉络。下面就每部分的内容作扼要说明。
  二
  评论家小森阳一的《重读漱石》分为九章。第一章以“猫与金之助”为题,着重阐述了漱石自命名的过程。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注意与文本分析结合。在本章中便是援引《我是猫》作为例证,阐述漱石这一笔名的由来。在具体分析时更是运用二元对立方法将作品中划分出“人的世界与猫的世界”、“人的语言与猫的语言”、“现实与虚构”等二元对立世界。在这样的对立世界中,猫的无名字这一现象说明其本身拒绝被纳入人的世界。相当人来讲,猫借由此方法保持了独立、自由和差异性。猫的身世与金之助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同于以往把猫看作漱石本身的观点,在小森看来作品中的“吾辈”即金之助。夏目漱石幼年被当做商品来往于本家与养家的不幸经历和猫的身世如出一辙。在反复从“夏目”到“盐原”的姓氏变更中,漱石看透了因利益驱使不惜把自己当做商品交换这一事实,更厌恶自己的命运由他人来主宰。姓氏的不断变更使金之助长期处于精神分裂状态中,更加难以辨清自己的真实身份。以笔名漱石发表《我是猫》就表明金之助潜意识中的自我认同。看似漱石以私小说的形式借助猫之口告白自己不幸的身世,其实不然。在小森看来是金之助借用漱石这一笔名,通过写猫的故事写金之助的不幸童年。诚如作者所述那样:如果拒绝被主人命名的猫就是金之助,那么从无名的猫到有名的漱石为自己命名,并将这一笔名作为终身名字的事件就会成为拜托过去屈辱的力量。
  第二章题为“漱石与子规”,从两人的交往来看漱石文学的出发。子规可谓是对漱石步入文坛起到至关重要的人,以漱石笔名发表的《伦敦消息》得益于子规的帮助。可面对恳切索要漱石伦敦纪行的子规,漱石还是辜负了他,这主要基于二人文学盟友的关系。出身背景的差异,两者在接受对方部分思想的同时,更多地在气节、俳句等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更有在文坛一比高下的决心。这种文学盟友关系的发掘是对以往“二者亦师亦友”的观点的全面补充,使得漱石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相对子规退学做了报社记者,金之助却用送籍的方式逃避征兵。后来为了避免与子规在文坛上的争斗,金之助选择了去子规故乡松山来进行自我惩罚。可见在漱石的生活中,子规如影随形。如果说上述结论仅仅是偶然的话,那么《猫》的发表和金之助得到子规的讣告同在十一月,金之助以子规命名的“漱石”进行文学创作,《哥儿》的舞台是松山等诸多事实就构成了必然。小森以敏锐的文学洞察力揭示了二者的渊源。
  第三章题为“伦敦与漱石”,这部分着重从留学经历谈起。作者从大的文化语境细致地考察了当时日本的留学制度及当时的英国历史状况。作者在漱石的留学目的这一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小森看来,漱石留学的目的是研究英语而非英文学,因为在英国大学中还没有确立研究英文学的学问制度,研究英文学需到离伦敦的地区。此外,作者认为漱石在理解文学的周边问题时援引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运用这一理论对欧美列强的帝国主义行为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并对日本这一时期文明开化出现的弊端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漱石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法则进化论套用到文学上。漱石批判盲目地追随欧美,强调日本文学本身的主体性,主张保持文学趣味的差异性,提出了“自我本位”的独到见解。
  第四章以“文学与科学——《文学论的可能性》”为题,本章从文学论的产生基础到文学论的内容及方法都有涉及。在早期的漱石看来,汉学即文学,英语即英文学。小森提出汉学中的文学实质上是围绕以儒学为中心政治及道德的思想表现的。在此作者运用语言分析方法对汉学的定义作出了全新的界定,并进一步列举出左国史汉作为这一观点的佐证。在此,可能由于本书体例及篇幅的限制,作者并未对漱石教养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汉学进行细致的分类。相对于左国史汉等书籍,漱石将汉诗作为沉淀内心的部分也同样存在于其作品中。作者从大的文化语境考察,得出当时汉学与英语的对应关系。如何普遍地用文学这一言语形式统一两个文化圈文学观的差异性,是创作文学论时思考的问题。漱石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方法对文学进行阐释。小森则用语言学、符号学等形象地解释了文学论的主要内容F+f,并认为二者是完全统一的表现。文学真正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可以简单分割的自然界现象,它应该作为思考的语言表现形式唤起读者对自然界的完整印象。

    第五章题为“从大学工作者到报社工作者”。本章以实证的方法考察了漱石进入朝日报社的过程。在作者看来,漱石能进朝日报社工作是基于将文学看做有价值商品的意识。此外,作者还对“大报纸”和“小报纸”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证。日俄战争时期报纸作为有价值的商品成为各大报社争先竞逐的对象。战争结束后以报道战争和政论为主的报纸成为漱石等小说家的阵地。小森认为在小说《寒风》中高柳出卖道也书稿的行为实际上是剥夺了其成为文学家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当言论成为商品出卖时,由言论生成的人格也转化成商品。在此社会背景下,漱石身份的转换体现了其在对待国家与个人、公与私问题上思想的转变。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