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视野下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来源:nylw.net 作者:梁冬丽 发表于:2010-09-05 11:03  点击:
【关健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体演变;一代之史
简略地回顾、评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个文学观念的提出,总结当代研究涉及的问题,特别指出所存在的现代意义、局限。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解读与分析历史上王国维之前的文人如何表述这个观点,发现元明两代与清代这两个时期的论述既有关联,也有突破。与学界的成果对照,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论受到关注以来,著述层出不穷。一般认为,明确提出这个说法的是王国维。他在《宋元戏曲史·序》中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1一般也认为,这个观点在中西理论合璧下构建了新的文学发展观。不少研究者还探讨了以下几个相关的问题:一是文体代变的问题;二是文学与时序、通变理论的关系;三是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具体文体是否为“一代之文学”;四是追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历史源流。也有人总结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论的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1)以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作为观察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视点,实现了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2)将中国文学史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进化论的基础之上,为认识中国文学发展规律提供了全新思路;(3)提出了符合现代价值标准的文学评价尺度。[2]与此同时,也有人指出其局限性。在理论上,其局限是:(1)“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和文学的多元并存格局;(2)“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与文体的非“取代性”演进。而在实践中,主要是导致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偏颇性发展:(1)文学史的撰著明显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的影响;(2)研究“扎堆”现象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影响;(3)研究观念和方法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之偏差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影响。[3]
  尽管有了如此丰厚的研究成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论的探讨却并未划上句号,有些研究薄弱点并未充分挖掘,有些误区也没有完全澄清。例如,在王国维之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述的特征和历史演变轨迹如何?这些观点的阐述方式是如何由初始的认识慢慢地走向或者是接近于王国维的表达方式?在追溯这些理论的背景时,还有哪些因素被我们忽略了?
  一
  首先,看看研究者如何根据王国维的说法,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阐述回溯到金元之际,探寻其源流。有研究者看到罗宗信在《中原音韵·序》的说法,实开了王国维表述的先河:
  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4]177
  这种说法将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这几种不同朝代兴盛的文体相提并论,不分尊卑等级,基本上没有涉及这几种文体是否随着朝代的发展而衰退还是进步的意思。因《中原音韵·序》实为论述作乐府难于作唐诗、宋词等相关的声律问题,并非论述文体兴衰。
  此后,元明两代文人也有相类似的说法。如:
  虞集: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后世者。汉之文章、唐之律诗、宋之道学、国朝之今乐府,亦开于气数、音律之感。[5](孔齐《至正直记》引虞集语) 
  虞集这话的意思,是指一个朝代的兴起,有其“绝艺”的产生,这些绝艺的地位足以称名于后世,汉之文章以至明之今乐府都是典型,而这些绝艺的兴盛肇于气运变化与音律感应。
  茅一相:夫一代之兴,必生妙才;一代之才,必有绝艺。春秋之辞命、战国之纵横,以至汉之文、晋之字、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是皆独擅其美而不得相兼,垂之千古而不可泯灭者。[6]38(题词评曲藻后)
  这是茅一相题王世贞《曲藻》之语。同样,茅一相的论述是指朝代兴起时,会有“独擅其美”的“绝艺”,其它的无法与之相比,即使放在历史的长河上也不会泯灭其辉煌的地位。可喜的是,茅一相还指出了朝代兴起与产生“绝艺”的因果关系:朝代兴起,产生妙才,即天才的文人;有了天才文人,才有“绝艺”产生,即可以垂之千古的文学作品。以今日之语言表述,就是时代环境造就人才,人才生产伟大的作品。
  胡应麟:自春秋以迄胜国,概一代而置之,无文弗可也。若夫汉之史、晋之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则皆代专其至,运会所钟,无论后人踵作,不过绪馀。即以马、班而造史于唐,李、杜而掞诗于宋,吾知有竭力而亡全能矣。[7]
  胡应麟的论述与前两位文人的思想大体一致,各个朝代兴起之后,都会产生重要的文学主体,即“代专其至”之文,而且与茅一相一样都认为后人是无法超越的。同时,胡应麟也提到文学与文人之间的关系:“马班而造史于唐,李杜而掞诗于宋”,“竭力而亡全能”。胡应麟的表述突出文体的兴盛与朝代之间有密切关系,认为个别有天赋的文学家与文体的兴盛无太大关系。
  这三位文人的观点反映了共同的特征:一是朝代不同,兴盛的文体亦不同;二是这些文体的价值地位与众不同,它们是“专”或者是“独擅其美”,未涉及其它不“专”不“至”的文体;三是后人踵作均无法超越;四是人才与文体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清代也同样有文人论述朝代不同而文体有变的现象。
  焦循:夫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舍其所胜,以就其所不胜,皆寄人篱下者耳。余尝欲自楚骚以下至明八股,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明专录其八股。一代还其一代之所胜。[8](《易余籥录》)
  焦循在认定朝代不同而兴起的文体也不同这点上,与前面几位文人的认识没有太大差异。其优点在于,认识到朝代有“专”而“至”的绝艺之外,还有“所不胜”之作品。尽管知道有“所不胜”之作品,还是尽量"还"其所胜。也就是说,在除了有主导地位文体盛行的情况下,还是有其它不形成主导地位的文体存在的。
  李渔:历朝文字之盛,其名有所归,汉史、唐诗、宋文、元曲,此世人口头语也。[9]2
  李渔此论为说明“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而发。此论可贵之处在于认识到各朝文体的兴盛,可归结为“汉史、唐诗、宋文、元曲”,“世人口头语”表明世人的认识具有普遍性。
  由此看来,清代较之元明的认识有了发展,已经意识到历朝既有“独擅其美”的文体,也有“所不胜”之文,而且不同朝代兴盛的文体已经是“世人口头语”性的认识了。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国维在此基础上承前人土壤提出了“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同时也强调“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的表述近于总结性,语言的表述较之前人更为通俗而易明。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