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视野下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4)

来源:nylw.net 作者:梁冬丽 发表于:2010-09-05 11:03  点击:
【关健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体演变;一代之史
由此可见,一代之史的史引出了一代之文学的文,而三代的代又强化了一代之文学的代观念。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中,无论何时,总要察古今之变,且万变不离其宗,一代文学都归之于三代之文。正如《文心雕龙》所说的原始以

  由此可见,“一代之史”的“史”引出了“一代之文学”的“文”,而“三代”的“代”又强化了“一代之文学”的“代”观念。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中,无论何时,总要察古今之变,且万变不离其宗,一代文学都归之于“三代”之文。正如《文心雕龙》所说的“原始以要终”[15]675、“原始以表末”[15]727中的“始”,除了上升到天地之形成与生命之始外,往往被追溯到很直观的、他们认为有依据的“三代”。虽然说“三代无文人,六经无文法”,但是“无文人者,动作威仪,人皆成文;无文法者,物理即文。”[12]9(宋濂《曾助教文集序》)这样看来,我们已经比较明确地解答了第三个疑问了。
  三
  三个疑问解决了,还有什么需要说明的吗?当然还有。那就是明白“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有如此复杂的文史背景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这种文学发展观。
  首先要明白,文学的发展除了时代因素,更重要的是文体自身的发展规律。王国维曾说:“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17]151当某种文体得到独立之后,参与创作的人及其水平会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创作技艺的成熟及其题材的扩展,文体将会逐渐走向形式化而僵化,这样一来,即使很有文学天赋的人也难以走出新路,那么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地降低,这就是说“即以马、班而造史于唐,李、杜而掞诗于宋,吾知有竭力而亡全能矣”。[5]有远见的作家为了求得新生,必须“遁而作他体”,文学也只有在不断创新之下才能发展与前进。但是,在旧的文体还没有消亡之前,新的文体还没有登上文坛领袖之际,就会有文体的过渡与交叉,“一代之文学”依然会以前一种文体为宗(尽管当时对待此文体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故此,他们所谓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中的唐之诗、宋之词等文体只是强调文体取得文体独立与兴盛的大致时间;即使在他们承认有“宋之词”、“宋之道学”、“宋之理学”或者“大元乐府”的时候,兴盛于唐的近体诗依然活跃在文学舞台上,并没有退出创作领域,因此,我们更加不能只强调“一代”而忽略文学创作的发展实际。
  古代文人除了关注“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大元乐府”等大文体的发展之外,也有不少文人关注某具体文体的“代兴”。如“小说”,“始于魏晋,盛于唐,繁衍于宋。耐庵元人,乃能挽魏晋而上之”(句曲外史《水浒传叙》)[13]1500,虽然也有分朝代而论的痕迹,但其重点说的是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兴盛过程,以及《水浒传》在艺术上的超越。胡应麟也提到骚与赋在各个朝代的发展过程:“骚盛于楚,衰于汉,而亡于魏;赋盛于汉,衰于魏,而亡于唐。”[18]6这除了说明一种小文体的自身代变外,还说明古人也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一种文体总是有其自身发展、兴盛及衰亡的过程。这也是一种“一代之文学”观,不过研究者往往没有注意到这种具体文体的代变观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间的共通性,前者是一种具体文体的代变过程,后者是整个文学史的各个主流文体的代变历程。这个观点与历朝文学发展“非取代性”并不矛盾。
  其次要知道,“文章体制,如各朝衣冠,不妨互异,其状貌之妍媸,固别有在也”(袁枚《书茅氏八家文选》)[12]83,即文章体制如历朝服饰,审美不同,自觉其好丑不同。各朝的文体“必有鸣乎其间者”[19]100,但是各有所好,不妨互异,不必追求统一的认同。贵在“文取通行”,“故一代成一代之风”(王闿运《论诗示黄镠》)。[12]307如果一味复古模拟,必然闹笑话。因为一代文学之胜,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一是文体要得到独立,脱离依附关系,如文学脱离历史,词从音乐与诗的束缚下成为真正的词。二是要有众多的作家参与到创作中来,并且有文人领袖参与,如伶工之词变成士大夫之词的时候,词就成了词了,进而成为一代之胜。三是得到基本的认可,即文学观念的提升。小说虽然在明清两代就相当繁荣了,文体的独立也早在唐宋时实现,但是因为文学观念的偏见,一直没有得到认可,故此也没有成为“一代之文学”,只有在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前后才得到认可。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 王齐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史观的现代意义[J].文艺研究,2002(6):50-58.
  [3] 齐森华,刘召明,余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献疑[J].文艺理论研究,2004(5):43-49.
  [4]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5] 孔齐.至正直记[M].粤雅堂丛书本.
  [6]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