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莺莺传》的艺术价值(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承铭 发表于:2010-03-16 09:42  点击:
【关健词】《莺莺传》;艺术价值;审美主张;人格表现;春秋笔法;射谜式结
第二,运用春秋笔法的老辣。运用春秋笔法以褒贬人物,是唐人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特 点,不仅普遍,而且自觉。如李公佐在《谢小娥传》结尾处就曾明言: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 也。故作传以旌美之。从一定意义上说

第二,运用春秋笔法的老辣。运用春秋笔法以褒贬人物,是唐人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特 点,不仅普遍,而且自觉。如李公佐在《谢小娥传》结尾处就曾明言:“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 也。故作传以旌美之。”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懂春秋笔法,也就不懂唐人小说。《莺莺传》几乎通 篇都是春秋笔法。其对人物的思想一情感倾向,特别是对张生的贬损,无不通过这种审美表达 方式来实现,从而使春秋笔法在小说中得以从方法论的意义提升为统摄全篇的一种批判精神。 在小说中,张生把人格面具一个个戴上,作者随后就一个个无情拿下,最后让人们清楚地看到 一个灵魂丑陋的张生。这是“层层剥皮法”。刚写他“非礼不可入”,紧接着就遣“知者”逼他说 出“余真好色”的心里话;刚写他施恩于郑,紧接着就写他有图于崔;刚写他对红娘“羞而谢之”。 紧接着就写他“立缀《春词)--首以授之”;刚写他欲先偷后娶——“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 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紧接着就写他不仅“终夕无一言”(有意回避婚姻问题),而且 “三数月间”绝口不与莺莺谈议婚嫁之事-冈4写他从长安赠书赠物,对崔“抚爱过深”,紧接着就
写他在朋党中把崔斥为“妖孽”,大加中伤;刚写他“志亦绝矣”,紧接着就写他“因其夫言于崔, 求以外兄见”,在获得一片赞誉后,想继续求得莺莺之“妖”,而且没有达到目的时,竟还“怨念之 诚,动于颜色”。小说暴露张生的阴险狡诈、自私自利,表现莺莺的聪明、敏感和内心深处的痛 苦,都是通过他们一系列不为人知的细小动作来完成的。这是“微言大义法”。“张生常诘郑氏 之情。”这是写他直接探测崔母对崔与他的关系有无婚姻形式的诉求。“无何,张生将之长安, 先以情谕之。”这是写当崔母明确表达了对婚姻形式的诉求时,他又用去长安的举动去探测莺 莺的反应。“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这是写他欲彻底脱身而去,而故作、 强作痛苦状。“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这是写他为沽名钓誉,而不惜张扬莺莺 的闺中之丑,不顾社会舆论可能带给莺莺的伤害。事实上,也真的引来了“旁人”对莺莺的羞 辱。与元稹同时的自居易在《与杨虞卿书》中即云:“夫士大夫家,闺门之内,朋友不能知也。”[6】 张生所作所为在当时被视为是最不道德的。“崔氏娇啼婉转”是写莺莺初会张生后对其“终夕 无一言”,没有任何承诺的失望。“自是复容之”是写她最终还是接受了“偷情”的现实。“崔氏 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是写她既早有心理准备,又为被玩弄的命运而悲伤。“崔已 阴知将诀别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日⋯⋯”是写她对张此行后果虽然心知肚明,但还是愿意以情 以理对张做最后的感化和争取。“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曲也⋯⋯投 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是写她已无法克制内心深处的悲伤、痛苦和委屈。两次离别前的“不 复可见”和“遂不复至”,是写她不敢直面被抛弃的打击和孤独无助、无可奈何的境遇。小说谴 责社会和舆论的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是通过负面事实与正面反响的强烈反差来宣示的。这是 “以褒为贬法”。“于时坐者皆为深叹”拿谬论当真理,说明了文人阶层的昏聩。“时人多许张为 善补过者。”明知张于El称“志绝”之后又有新过,祸乱春闺而又振振有辞,却偏偏大加褒奖,反 映了社会舆论公义性的缺失。作者的爱憎,是通过自己的感想和题外故事的交代来迂曲表达 的。这是“寓情于事理法”。花言巧语,向为古圣贤所不齿。张生的知行不一、轻狂刻薄、自私 自利,至少缺失了“仁”中的恭、宽、信、惠四大要素。实为“忍人”,而非“仁人”。至于“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更是迂回谴责张生的不厚道和不老实。小说最后的文字表明,作者对崔莺莺 是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说篇尾提及元稹把莺莺的事情告诉李绅(公垂),“公垂卓然称异,遂为
《莺莺歌》以传之。”《全唐诗》收录李绅《莺莺歌》一首:“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绿 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黄姑上天阿母在,寂寞霜姿索莲质。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 花时不曾出。”题下有注云:“一作东飞伯劳西飞燕歌。为莺莺作。”L7 J从诗的内容看,李绅赞美 莺莺的纯洁高贵,哀怜莺莺的孤寂痛苦,谴责张生的无情无义。这是借他人的态度表明自己的 倾向。
作者如此的春秋笔法,特别是他能把张生只想占便宜,不想负责任,得了便宜还卖乖,卖乖 之后还想继续占便宜的那副嘴脸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春秋笔法的优点是因含蓄而有内涵,缺点是有时因太含蓄而流于含混。前苏联著名美学 家鲍列夫在谈到艺术形象的多义性和含蓄性时指出:“伟大的形象总是多侧面的,它有着无穷 的涵义,这些涵义只有在若干世纪中才能逐渐揭开。”EsJ《莺莺传》因其着意追求“艺必穷极,而 貌若不知”的艺术效果,难免有费人索解的弊端,但在深刻领悟了它的春秋笔法精神后,仍坚持 作者欲开脱自己而刻意为张生“文过饰非”,恐怕就是无视事实了。
第三,结构篇章的创新探索。在《莺莺传》的研究中。有两个因论者不解而颇多臆解的问 题。一是莺莺痛斥张生“以乱易乱”刚刚过去三天,为什么竟会突然主动宜荐枕席?二是莺莺 既为故相之女,且是绝色佳人,张生为什么就偏偏不愿娶她为妻?其实,这两个问题作者自己 早就一一作了回答,而答案则在结构中。前面设疑,后面回答,这是本篇小说最具特色的结构 方法。这种结构就是射谜式的结构,因为它类似谜语先给出谜面,再揭示出谜底。谜语,古又 称“隐语”,初起于民间,后被文人利用而成为一种文章写作技巧。《文心雕龙•谐隐》云:“昔楚 庄齐威,性好隐语。至东方曼倩,尤巧辞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谜也者,迥互其辞,使昏迷也。”Eg]元稹《莺莺传》写得真达到了使人“昏迷”的境界,以至于时至 今日仍有很多读者找不到他所给的答案。小说中,莺莺给张生的答书是全篇重要的内容,也是 结构篇章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没有这封信,就没有这个爱情悲剧的凄婉动人,就不能展示莺 莺命运的悲惨,凸显不了张生本性的丑陋,也不能体现小说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超。这封 信的突出重要,在于它用当事人说当时事的方式明确和直接地回答了前文所隐含的那“两个为 什么”。。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十分清楚地剖白了女主人 公在青春的萌动下,“情”战胜了“礼”,并终于走进了挡不住之诱惑的原因。并由此进一步回答 了莺莺离不开张生,而与张生在一起的时日又为什么郁郁不欢:“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 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帧。没身永恨,含叹何言!”至于张生不娶莺莺 的原因,信中也作了比较清楚的交代:。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在中国古代,未婚同居, 绝对是一件辱没家族名声尤其是女性品节的丑事。张生一开始就选定偷情,没有一点为莺莺 未来着想的意思,就已经暴露了他对崔毫无敬重之意,而只有亵渎之心。而崔莺莺未经“媒氏 而娶”,即与张生前后同居达数月之久,且是自荐枕席,以张生的身份、时望、性格,他当然不会 要这样既没有合法程序,又很“轻贱”的女人了。(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