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动句“V+起来”句式补议(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王永鹏 发表于:2011-12-18 14:35  点击:
【关健词】中动句 “V+起来”句式变换分析 语义指向 层次构造
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A组是主观性的,而B组是客观性的,即AP是对受事主语本身属性的描述。 另外,曹宏通过研究,得出了中动句的句式意义:NP有这样一种属性,在V-NP的时候,它通常呈现出AP这样一种状态。或者,简单

  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A组是主观性的,而B组是客观性的,即“AP”是对受事主语本身属性的描述。
  另外,曹宏通过研究,得出了中动句的句式意义:“NP”有这样一种属性,在“V-NP”的时候,它通常呈现出“AP”这样一种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在“V-NP”的时候,“NP”通常“AP”。他的研究没有区分我们所说的A、B。但是,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这一句式意义只对B组起作用。例如:
  (16)→这种蛋糕有这样一种属性,在吃这种蛋糕的时候,它通常呈现出很松软这样的一种状态。→在吃这种蛋糕的时候,这种蛋糕通常很松软。
  而A组对于这一句式意义并不能成立。例如:
  (14)→?他们有这样一种属性,在算他们的时候,它通常呈现出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在算他们的时候,他们通常都是四十多岁。
  曹宏在论述的时候可能忽视了这一点。而这一点恰恰起到了分化两组的作用。
  四、结语
  A、B两组看似形式上是相同的,我们在上文中利用删除和前置、句式变换、语义指向分析以及对它们各自的“V”的考察,发现这两组其实在深层语义上是不同的,即B组是中动句的研究对象,而A组具有以下特性:1.“V+起来”更应该看作是插入语;2.“V”所代表的动词其实只有几个心理动词而已,不同于中动句的实义动词。如果把A、B两组放在一起作为中动句来研究的话,A会影响到对B所代表的中动句规律的研究,所以我们有必要把A从中动句的范畴中剥离出来单独研究。
  
  附注:
  ①本文中的A、B两组的例句大部分来自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
  和语法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健慈.汉语评判动词的语义类[J].中国语文,1997,(6).
  [2]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4]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5).
  [5]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征[J].中国语文,2005,(3).
  [6]范继淹.汉语语法结构的层次分析问题[A].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
  [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0]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1]张道真.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王永鹏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30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