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经济理论和破解经济难题必须从生产方式入手(10)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陈文通 发表于:2012-10-22 09:50  点击:
【关健词】当前,经济理论界负有两大社会责任:一方面,从理论上说明我国现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是一个不合理的抽象 经济学家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大同小异的解读,或者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或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问题的关键是,这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是一个不合理的抽象
  经济学家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大同小异的解读,或者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或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问题的关键是,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涵义。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生产和价值形式的条件,因而根本不可能采取市场经济形式。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是一个社会共同体,人们的劳动都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而不是通过商品形式间接交换劳动,更不是通过商品形式剥削劳动力。然而,市场经济则是以社会分裂为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体为前提,不仅产品采取了商品的形式,劳动采取了价值的形式,而且价值采取了资本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身不包含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因而不具有任何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却一定包含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从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因此,作为资本主义直接对立物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采取市场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不合理的抽象,是不能成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来是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式的概括,但一旦作为一般概念抽象出来,就同样适合于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混淆了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其实,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不应当概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管作何种解释——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而应当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
  决定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性质的,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既表明了企业内部经济关系的性质,也表明了生产的直接目的。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主要有三类,相应地采取三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个体的生产方式(个人或家庭劳动);共同体的生产方式(联合劳动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其中,个体的生产方式只是补充形式;共同体的生产方式只存在于真正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中,这样的企业已经屈指可数,而且都包含两种性质不同的劳动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存在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也存在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赢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中。可见,我国市场经济主体中最大量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三、认识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难题必须从现实的生产方式入手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科学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的要求,还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有关部门和理论界已经作过不少分析研究,但对问题的根源(为什么)缺乏科学和有说服力的解释,其对策(怎么办)没有完全做到对症下药。以至于,尽管各级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付出很大努力,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显著改观,有的方面还在恶化。有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因,提出新的破解之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从经济上找到原因,而最核心的经济根源应当到现实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中去寻找。只要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破解之道也就寓于其中了。
  (一)深刻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
  破解我国经济社会难题,不仅应当提高重视的程度,不能麻木不仁和视而不见,而且,还必须搞清楚问题本身是什么,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1.我国当前面临一系列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问题
  过去,我们多把我国面临的问题看做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且主要看做是经济运行本身的问题,因而仅仅归结为“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不可持续”。应当说,仅仅认识到这种程度还是很不够的,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是一系列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贫富悬殊。居民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现象明显。(2)民生难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是基本民生问题,求职难、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即所谓“四难”)是城乡普通民众最大的难题。(3)经济失衡。经济失衡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是重大比例关系——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生产能力和需求能力,资本利润和劳动报酬,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城市居民收入和乡村居民收入——失调;另一方面是基本产业结构——一、二、三次产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等等——扭曲。(4)蕴含危机。潜在的、暗含的、蕴藏的危机是多方面的:经济运行在反复的“膨胀—收缩”中非良性循环:严重的通货膨胀周期发作;现实和潜在的财政金融风险很大;资源滥用浪费,稀缺资源高度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质量和安全问题频发,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方面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危机。 2.对经济社会问题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
  对于面临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应当深入到问题的实质。要从这些问题中看到,社会不平等、经济危机和社会风险并非都是市场经济形式必然带来的。
  贫富悬殊不是单纯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别,也不是一般地体现了社会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对立关系,而是表明这种对立关系超出了市场经济本身,处于贫困的一极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我们一定要从理论上把一定的贫富差距(以及富裕程度的差别)和贫富差距过大(从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区别开来。一般的贫富差距是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消灭贫富差距意味着消灭阶级。即使在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也不可能消除劳动报酬和生活水平的差别。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级阶段,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采取市场经济形式的条件下,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出现一定的(甚至是较大的)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而是贫富差距过大或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如果说基尼系数从0到1都包含一定的收入差距,那么,贫富悬殊则是大大超过了公认的04的警戒线。(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