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大类行业布局的变动及其成因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聂巧平 冯蕾 发表于:2011-08-26 10:12  点击:
【关健词】工业大类行业;产业布局;产业转移;产业集聚
以2004年和2008年两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利用相关统计资料,重点讨论了我国采矿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以及2004年~2008年之间产业布局的演变。研究从地区和行业两个角度展开,分别就地区专业化、行业集聚及空间布局分析了采矿业和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布局情况和转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从国内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就产业在各地区的布局来看,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不仅体现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也体现在各区域内的不同省份之间。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三次产业区域发展的总体状况;接下来重点讨论了我国采矿业和制造业的总体布局以及2004年~2008年之间产业布局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产业布局和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本研究的区域范围界定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湖北6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12个省市;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个省份。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以及2004年、2005年、2008年、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研究发现,我国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改善迹象:①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仍集聚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则承担了采矿业和资源加工型制造业的大部分分工,2004年~2008年我国采矿业和制造业行业的平均集聚程度没有太大变化,大部分制造业开始由东部地区向其他三大区域转移,转移力度日渐加强;②东部地区劳动力价格被动态“抑制”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使其在制造业竞争中仍能保持相对较低的竞争成本;另一方面,东部劳动力报酬的增长缓慢导致对劳动力的吸引程度下降,从而有利于产业转移向中、西部转移;③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行业利润率增速已经出现下降之势,企业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其逐利的本质正在促使其向利润潜力更大的区域转移。
  一、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本文利用2004年和2008年的省级三大产业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三大产业的分布变动情况,主要特征如下:
  (一)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成为绝大多数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农业和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
  2008年,除了北京、上海、海南、贵州和西藏5个地区的第三产业贡献率最高外,其他省市均是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最高(见图1)。2004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均在50%左右,其中有17个省市的贡献率超过了50%。
  (二)地区工业发展差距巨大,但趋于缩小
  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国的15.01%。从地区工业对全国工业的贡献来看,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贡献率分别为57.58%、17.69%、16.92%和8.13%。从2004年~2008年的变化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而东部和东北地区这一比重则有所下降。另外,2004年和2008年我国工业规模、规模以上的企业规模、企业效益和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地区之间的变异系数变小,也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在不断加速,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望缩小。
  (三)各地区服务业发展不均衡,但变化不大
  2008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57.6%,与2004年水平基本相当,而其他地区的比重均略为下降。就服务业的比重来看,东部地区的绝大多数省市比重较高,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的四川和东部地区的辽宁表现略为出色,比重在4%左右;西部地区的青海和西藏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例最低,均不足0.3%。2004年至2008年间,31个省市中有19个比重出现下降,但总体来看,各省市变化不大。
  二、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布局及演变
  根据2004年和2008年采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行业大类计算了若干个反应产业地区专业化水平(克鲁格曼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和产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等)的指
  标①,从地区和行业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各产业具体行业的地区分布特征和产业转移情况。
  (一)从地区分布看产业结构
  东部地区在大部分制造业上占据绝对优势,与其他地区的分工比较明显,产业雷同程度较低;西部地区继续呈现以资源性产业为主的结构特征;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优势则显现在个别省份在特定行业的分工上;中、西、东北三大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区位熵②可用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其值反映了各地区相关行业在全国承担的分工地位。从各区域的区位熵数据来看,我国采矿业在四大区域的分工比较明显,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行业优势,而东部地区承担的分工则很少。中部地区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东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占有优势。分地区看,山西、内蒙古、宁夏和贵州4省的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最具优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行业优势则主要突显在新疆、黑龙江、青海和陕西4省;西藏在黑色金属矿开采业上的优势远高于其他地区;西藏、青海和云南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上的区位熵高达77.52、33.62和11.00。
   从制造业的布局来看,2008年的地区平均集中率③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④显示,东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最强,优势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就具体省份而言,广东的平均集中率最高为0.153,制造业最发达,依次是江苏、山东和浙江,这些省份均处于东部地区。海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和贵州的制造业发展最欠缺。从区位熵看,在东部地区占据分工优势的行业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西部地区占据优势的行业多属于资源加工性行业。从总体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与其他三大区域的分工比较明显,其占据优势的行业与其他区域很少有重复;而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从行业大类上看,存在很大的重复和雷同;东北地区也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很大程度的交叉。
  (二)从行业角度看产业集聚程度
  采矿业的平均集聚程度高于制造业;集聚程度高的制造业既有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有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大部分制造业集中在东部地区;资源加工型制造业部分中、西和东北地区省份占有较大比重。
  反应行业集聚程度的空间基尼系数⑤显示(见图2),2008年,采矿业的平均基尼系数为0.671,制造业的平均基尼系数为0.493。2008年,采矿业中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集中程度最高。制造业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些行业即有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有劳动密集型行业,且都集聚在东部地区。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