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鲈鱼及其水文环境史研究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王建革 发表于:2011-11-07 10:06  点击:
【关健词】松江鲈鱼;吴淞江;水文环境
中国古代的美味松江鲈鱼产于吴淞江河道,此鱼有四鳃,长7-8寸。吴淞江的感潮环境和河道环境使此鱼成为江南名产,唐宋时期形成独特的有关松江鲈鱼文化。到明代,黄浦江代替了吴淞江成为出水干道,感潮环境因此发生了变化,美味松江鲈鱼因难以洄游而绝种。遗存的小型四鳃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ZD068);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项目(05FCZD023)
  作者简介:王建革,男,山东招远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松江鲈鱼(Songjiang sculpin)又称四鳃鲈,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在上个世纪,尽管是一种小型鲈鱼,却与黄河鲤、松花江鳜及兴凯湖白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2010年,几乎绝种20年的松江鲈鱼在复旦大学生物科学家的努力下终于重回松江县水域。此种鲈鱼的绝种年代在1980年左右,原因是江南河网的变化。“随着造闸建坝的增多,松江鲈鱼的洄游路线被破坏,加上严重的水源污染,松江鲈在20多年前绝迹上海。”为了寻求松江鲈鱼,科研人员遍及东西沿海地区寻找此鱼,“最终找到几十尾野生松江鲈鱼”,经过努力,终于可以批量生产。松江鲈鱼对水环境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松江鲈鱼的文化与生态,有必要对松江鲈鱼的历史及其生存的水环境作进一步研究。目前需要辨析的第一问题是,这种鲈鱼与古代江南文化中讴歌的那种松江鲈鱼是不是一回事,因为江南的水环境在历史时期发生过很大变化,而越是名贵的鱼种,往往越对水环境的变化产生敏感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对这一区域的河道与河网有着较长的研究传统。为了更好地理解松江鲈鱼,挖掘这一名产的价值,有必要对历史上大量关于松江鲈鱼的资料作一番整理,对松江鲈鱼与江南水环境关系作进一步研究。
  
  一、公元3-9世纪:丰水环境
  
  现代松江鲈鱼是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近海,至秋冬性腺接近成熟,成群溯河作产卵洄游,形成较大的鱼汛。洄游的河道是黄浦江——三泖一带。此种鲈鱼处于河道底部食物链的顶端,以小鱼虾为食。民国时期的研究已经发现松江鲈鱼属于海产及咸淡水鱼类,五六月时,幼鱼溯河至崇明岛吴淞附近及松江的河川中肥育,生殖时至江河下游或河口。日人田中茂穗认为松江鲈鱼在河口产卵,洄游时上溯河川一段距离。明代以前,太湖出水的主干道是吴淞江,松江鲈鱼也主要在吴淞江活动。黄浦江泄水快,吴淞江感潮较强,出水慢,松江鲈鱼洄游于吴淞江时的水环境要远远好于黄浦江。唐代以前,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太湖东部的水环境更加丰富,松江鲈鱼洄游与肥育的水流条件和营养条件都很好。晋代有关于美味松江鲈鱼的最早记载。张翰是吴郡吴人,他的家乡在吴淞江的上游一带。
  
  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
  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
  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卢后。”荣执其
  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
  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
  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
  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鲈鱼最多的地方就是在吴淞江与太湖相接之处,松江鲈鱼上溯吴淞江几乎畅通无阻,只被太湖岸阻隔。相对分割的水域出现了不同的鲈鱼种类,太湖有三鳃鲈,大部分是普通的二鳃鲈鱼,特有的四鳃鱼独产于吴淞江。“鲈鱼,生松江,尤宜脍。洁白松软,又不腥,在诸鱼之上。江与太湖相接,湖中亦有鲈。俗传江鱼四鳃,湖鱼止三鳃,味辄不及。秋初鱼出,吴中好事者竞买之,或有游松江就脍之者。”乐史考证过吴淞江与松江鲈鱼的关系,“梁开平三年,两浙奏析吴县,于松江置吴江。本名松江,又名松陵,又名笠泽,其江出太湖二源,一江东五十里人小湖,一江东二百六十里人大海,至秋月多生鲈鱼,张翰思鲈鲙之所也”。尽管早期的吴淞江宽大,多汇多曲,鲈鱼的近海洄游非常方便。到唐代,吴淞江地区的塘浦圩田系统逐步形成,许多浅滩之地变成圩田,人口增多,文化发达,大量的文人集中于此。许多文人开始在诗歌中大量提到松江鲈鱼。杜牧有诗言:“彩服鲜华觐渚宫,车马衣服尚鲜华。鲈鱼新熟别江东,刘郎浦夜侵船月。”鲈鱼新熟是在秋天的季节,大量鲈鱼出现在水道中,此为初秋季节,这个季节在这时已为鲈鱼活动的物候所标志。北方诗人高适将鲈鱼看作吴越之地的标志。“传有东南别,题诗报客居。江山知不厌,州县复何如。莫恨吴歈曲,当看《越绝书》。今朝欲乘兴,随尔食鲈鱼。”李贺诗中描述的松江鲈鱼非常之多: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迭巘红嵯峨。水风
  浦云生老竹,渚瞑蒲帆犹一幅。鲈鱼千头酒百
  斛,酒中倒卧南山绿。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
  团帖寒玉。
  松江鲈鱼以吴淞江为中心,有两个产鱼中心,一是昆山一带。“平原之谷水,昆山鲈鱼莼菜,海错陆产,彼何人而不知。”在这里,鲈鱼的洄游路线相比吴淞江口一带相对较近,鲈鱼上溯冈身河道后,在一片低地丰水环境下形成一个丰产地。《吴郡志》对鲈鱼洄游进行过考证,“《金谷园记》谓:鲈鱼常以仲秋从海入江。菰叶,南越人以箭笋和为羹,甚珍。鱼白如玉,菜黄如金,隋人已呼为金羹玉脍,大业中,吴郡尝献鲈脍、丝脍”。冈身区河道较浅,水流缓慢,潮水力量较强,当时吴淞江非常宽泛,许多地方没有筑堤,江身就是一片宽泛的水域。元代任仁发在《水利集》中记载了古人对古代吴淞江的议论,“古者,吴松江狭处尚二里余”。从昆山低地到古代三江口一段当时还没有束堤,水流漫流,这样的一种浅水地带有丰富的饵料,非常利于鲈鱼的繁殖与长大。又有发达的塘浦系统,这种塘浦系统内可以通到各个圩田区,外可通海,中间基本上没有很大的阻拦。许浑有诗言三江口一带的水环境与鲈鱼:“水晚云秋山不穷,自疑身在画屏中。孤舟移棹三江月,高阁卷廉千树风。窗下覆棋残局在,橘边沽酒半坛空。早炊香稻待鲈鲙,南浦未明寻钓翁。”三江口一带水面宽泛,水面大的地方难有钓鱼的立足之地,在像“南浦”这样的塘浦圩田区的河道钓鲈鱼比较合适。鲈鱼可以轻易地从吴淞江进入两边宽大的塘浦之中。
  
  其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二十余丈。深
  之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且苏州除太湖之
  外,江之南北,别无水源。而古人使塘浦深阔若
  此者,盖欲取土以为堤岸,高厚足以御其湍悍之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