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5)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田心铭 发表于:2011-07-04 08:55  点击:
【关健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公民教育”;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要的基本内容,同时又是贯穿在整个体系中的灵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要的基本内容,同时又是贯穿在整个体系中的灵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指导地位的教育两个方面,既要帮助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教育学生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坚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内容和全部工作的理论基础。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它为理论基础去论证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作思想武器去分辨、澄清思想理论是非,释疑解惑。我们可以借鉴、吸收其他各种思想理论,但是不能搬运过来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科学真理性和理论彻底性,才具有说服力。
  有些论者不赞成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更不赞成把它当作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其理由,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阶级、一个党派的意识形态,不具有“普世性”;二是认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武装”、“占领”学生的思想,是不尊重个人的“思想自由”,维护“思想自由”就要反对“思想统一”。
  我们的看法正好相反。第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因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正因为它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在存在着阶级对立或阶级还没有完全消灭的社会里,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不能不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各种社会思想理论体系不能不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一个阶级的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它才能在相应的程度上认识社会客观规律。剥削阶级的阶级偏见和狭隘眼界限制了他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因而在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系中,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同科学性、真理性是相互排斥的,不能统一起来。就其思想理论体系的本质或整体而言,“普遍价值”观实际上是将本阶级的价值观冒充为全人类的价值观,用虚构的“普世性”掩盖其阶级性。而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阶级,它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10](P313)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既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代表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意识形态性的统一,真理和价值的统一。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各种社会思想理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本质特征,体现在它的全部理论之中,并且在它诞生一百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亿万人民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正当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时,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在1949年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这就是90年来中国历史的基本进程,也就是历史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价值的检验。这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最可靠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根据。
  第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确实起着促进“思想统一”的作用,而这正是它的一种重要社会功能或价值。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13亿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此必须有一个科学理论作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促进“思想统一”,是统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不是“统一”对一切具体事物的看法,排斥不同意见的争论;是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坚持真理、克服谬论,而不是阻止真理前进的脚步。用科学真理“武装”人们的头脑,不是禁锢思想,而是提供认识世界、发展真理的武器。如果科学真理“占领”人们的头脑就意味着限制思想自由,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为真理而斗争呢?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开辟真理前进的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决不排斥“思想自由”,相反,它为人们的思想插上真理的翅膀,让思想在自由的天空翱翔。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握核心,抓住灵魂,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全面而有重点地展开。
  
  八、关于“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政治”。
  有的书中提出了“德育政治化批判”这个命题,并且以此作为一个部分的标题展开专门论述。[2](P6)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科学的命题,而作者的批判和相关论述,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里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德育”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如前所述,学界对“德育”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争论的焦点在于“德育”是否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确定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主要根据,是理论对实践的关系,是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从字面上看不失为合理的解读之一。从伦理学或道德建设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可以简称为“德育”。但是,作为我国教育全局中与“智育”、“体育”、“美育”相并立的概念,“德育”决不能仅仅归结为“道德教育”。我国的教育方针用“德智体美”四个字概括了教育的内容。“德”育包括哪些内容的问题应该这样来考察: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除“智”育、“体”育和“美”育外,用“德”育来概括的这一方面,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开展哪些内容的教育,才能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实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德育”的含义问题,决不只是一个文字解读的问题,不是仅仅从字面上推敲就可以确定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全局出发来确定的重大问题。它首先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然后反映为一个理论问题。在我国教育的全局中,适应不同受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开展与学生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相适合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而教育方针中的即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德”育概念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这既是“实然”,也是“应然”,既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是完全合理的方针。正因为如此,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可以指称同一的对象,只是根据具体场合的需要,分别采用了这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例如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分别以“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但都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如果像某些论者所主张的,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不能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那么,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就没有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位置,以教育方针为依据的我国学校教育中就没有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地位。这种教育理论如果被付诸实践,必然会导致削弱和损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后果。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