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调整\冲突与磨合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丁冬汉 发表于:2011-11-11 08:45  点击:
【关健词】政治制度;价值取向;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理论界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从不同视角研究会有不同的结论。本文认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价值取向,科学、合理的视角应该是从理想性价值取向和功能性价值取向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否

【作者简介】丁冬汉,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部讲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
   学院政治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和中外政治制度研究。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六十多年来,无论是形式,还是很多具体制度的内涵,都有一个复杂的演变历程。这种演变不仅影响了政治制度本身,也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如何理解这种演变,并从中领悟到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逻辑,一般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像编年史一样介绍和分析具体制度的演变历程;二是从制度构建的价值取向入手,将具体制度建构与历史环境相结合,理解其中内在发展的逻辑。毋庸赘言,前者是一种表层分析,能了解具体细节,但不能深入制度体系构建的“灵魂”,后者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价值取向具体内涵,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演变、冲突和磨合,是本文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
  
  如何界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今天理论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国家面临的历史任务来界定。认为从鸦片战争至今,我国主要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国家统一和现代化。为此,必须实现四个子目标: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尽管这四个目标的实现有先后,但内容不变。今天其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奋斗目标,因此,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必然要为此目标而奋斗[1]。二是从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革新和以及随之而来的党国关系的革新。这种革新能够使价值结构内部的冲突性紧张变为调适性紧张,以保证价值结构的活力和解释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归结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2]。三是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价值取向的约束条件、内容和实现动力,也就是根据政治制度在社会中所发挥的统治、管理和服务三种功能而界定为:民主和法治、科学和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三个方面[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就是四项基本原则。无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如何变迁,在政治发展的阶段性背后总蕴含着一致性和共同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这些核心价值取向,六十多年是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即使在“文革”非常时期,也没有动摇[4]。
  尽管建国历史短暂,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较复杂的变迁,从不同视角出发界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从学术角度看,也是一个正常现象。如何界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才科学呢?从政治制度建构的目标来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体系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目标:即理想性目标和功能性目标。
  国家都是有阶级性的,国家政治制度构建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要体现统治阶级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恩格斯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5]由此可见,国家政治制度必须能够满足相应的社会功能,否则无法持续。
  从这两个目标来分析上述四种观点,其局限性显而易见。第一种观点满足了功能性取向,但忽视了阶级的理想价值取向;第二种观点有阶级的理想价值取向,但忽视了功能性取向,而且界定范围太窄;第三种观点没有阶级的理想价值取向,即使从功能性角度界定,具体内容也不完全吻合,如“科学和效率”,如何理解?第四种观点也强调阶级理想性取向而忽视功能性取向。
  从历史与现实演变,以及要满足的理想性和功能性目标来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价值取向应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为理想性价值取向;统一、富强为功能性价值取向。
  第一,社会主义。政治组织秉持的价值理念是否先进,是否契合时代的需要是其根本的生命力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缔造。从近现代中国历史演变历程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辛亥革命后,能够在多种政治组织竞争中取得胜利,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价值不仅鼓舞了无数革命者为之献身,而且其革命性和先进性也契合中国的历史、现实。
  旧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封建帝制历史的国家,封建帝制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根深蒂固。世界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帝国主义对中国敲骨吸髓的盘剥等等,这些问题纠结在一起,要求中国不仅需要实行政治革命,而且需要彻底的社会革命,打碎各种对中国广大民众进行剥削的旧体制,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新社会,而这正是以马列主义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主旨所在。
  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使国民党借鉴了马列主义政党的组织建党形式,即1924年国民党“以俄为师”实行改组[6],但没有接受以马列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无论是组织形式,还是价值观念都是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的政党,最终价值理念先进的共产党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实现了中国亘古未有的社会改造。
  社会主义救了中国,建国以来六十多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发展富强也离不开社会主义。邓小平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坚强还是软弱,就看这个领导能够不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7] 1954、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由以上可见,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是应有之义。
  第二,人民民主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历史和现实依据。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8]而且这种专政必须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上,“无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制度:国家制度如果不能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他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9]。我国今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党纲》特别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是契合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