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保护地保护与新农村建设(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晟之 发表于:2010-03-12 09:22  点击:
【关健词】新农村建设;社区保护地;二元经济结构
广大农村社区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为社区 保护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社区保护地 也反过来为落实新农村建设战略提供了具体的路 径和实施保障。 第一,社区保护地能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 发展提供生态安全

广大农村社区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为社区 保护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社区保护地 也反过来为落实新农村建设战略提供了具体的路 径和实施保障。
第一,社区保护地能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 发展”提供生态安全的保障以及新的发展领域。 我国农村的各项产业发展,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 良好的资源环境,如持续的水资源灌溉、低发的自 然灾害等。社区保护地的保护,则一方面为农村 的各项产业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所保护的自然 资源,又可能为产业发展的原材料来源。此外,随 着国家设社会对清洁饮用水等生态产品的日益重 视和生态补偿力度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也 可能为社区带来稳定的收益,从而成为社区生产 发展新的方向。”1
第二,社区保护地能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 宽裕”提供良好的条件。经营管理好社区保护地, 可以为社区群众提供清洁用水、清新的空气,减少 自然灾害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也减少群众 因为环境恶化所引起的疾病治疗的支出。也就是 说,社区保护地能够提高社区群众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从而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第三,社区保护地经营管理能弘扬新农村建 设中p乡风文明”。社区保护地是依托于社区出于 宗教、道德或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等不同原因所自 发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很大程度是社区的自律 行为。社区保护地保护好,也使传统文化被赋予 了新的时代意义,为国家所倡导的生态文明能够 作出良好的示范。社区保护地要保护好,就必须 解决社区内部、社区与社区以及社区与外部因自 然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矛盾,这也为新农村和谐社 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第四,社区保护地保护使新农村建设中“村容 整洁”内容更加地充实。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 五项工作中与生态保护最接近的。在实践中很多
地方都把这项工作集中在村庄的建设,如村道路 面硬化、卫生设施改善等等。而把社区保护地经 营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可以拓宽新农村建设
内容,使村庄周边的环境得到改善。我国农村村 庄与周边环境联系紧密,如果周边环境恶化,无论 在村庄内投入多少资金改善村容,其效果都是非 常有限的。
第五,社区保护地能加大促进新农村建设“管 理民主”。农村社区的管理归根结底是对自然资 源的管理,以及资源利用所带来收益在社区内部、 外部和国家之间分配,收益如何推动社区社会事 业发展这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而社区保护地经 营管理,把社区传统的生态知识、乡规民约、组织 管理、决策以及奖励和惩罚机制特点发挥出来,与 国家相关的生态建设法律法规、规划与管理计划
结合,使国家的行政管理与社区传统管理结合,社
区能够充分地参与到与社区相关的规划与决策之 中。
三、保护地二元结构

社区保护地与自然保护区,都属于保护地范 畴,是我国保护地最主要的两个构成因子。笔者 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要素对社区保护地与自然保 护区中存在的二元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一)自然要素中的二元结构 自然保护区往往建立在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富
集程度最高的地块,通常具有最高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价值;社区保护地往往环绕自然保护区,在同 一个小范围的区域内进行比较,相对而言生物多
样性重要性和富集程度不能与自然保护区相比 较。
但是,要发挥一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尤其是要
让保护地所提供生态产品能够被更多的人享受, 就需要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保护地协调。一个自然 保护区保护得很好,但周边社区保护地管理很差,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与价值必然要打很大的折 扣。比如很多自然保护区都是一条河流的发源 地。河流流经保护区外的社区保护地到达下游的 城镇,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如果不保护好社区保 护地,一类水质的河流从自然保护区出来后,社区 不断向河流倾倒污物,当到达城镇时就可能已经 变成了三类甚至更差的污水而无法利用。此外, 如果社区保护地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如森林病虫 害多或者是森林火灾多,将对周边的自然保护区 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很高的风险。因此,从保 护地经营管理的自然要素特点看,需要社区保护 地与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能够有机结合。
(二)劳动力要素中的二元结构
自然保护区的员工几乎都是从林业、环保等 主管部门内部抽调,很少有员工来自于周边社区。 自然保护区的人员数量一般没有具体规定,根据 不同的生态类型人员数量也各不相同。森林生态 系统单位面积所需人员最多,而草原和荒漠生态 系统较少。除极少数的自然保护区外。我国大部 分保护区人员编制和经费主要来自于保护区所在 地的地方财政,这造成了很多西部生物多样性富
集区域,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保护人员严重缺乏,甚
至形成了很多“空壳”保护区。
社区保护地很少有完全“脱产”而专门从事生 物多样性保护的人员,但由于多因素的作用使大 部分社区成员都不同程度地结合日常生产生活开 展保护活动。但当面临需要集中投入劳动力的活
动时,很多社区保护地由于组织化程度不足而难
以与自然保护区比较。
组织与领导力作为“上层建筑”层面的要素, 是建立在“经济基础”的条件上的。在我国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力量不断削弱的背景下,使很多社 区保护地的领导力、资金等方面都不断弱化,导
致社区保护地的组织管理水平整体而言低于自 然保护区。另外,自然保护区通常接受双重管 理,业务上属于所在地保护区主管部门管理,通 常是林业局或环保局,但人事、经济上受到地方 政府管理。多部门管理,尤其是当保护与发展目 标在上级管理部门问不一致时,会削弱自然保护 区的组织力。
(三)激励机制中的二元结构
自然保护区的激励机制比较简单,主要来自 于上级政府的各种表彰、奖励,但有两种激励方式 在实践中被发现很受保护区员工的欢迎。一是外 出参观学习和与其他保护区交流;二是试点各种 开创性的保护工作,尤其是与周边社区形成互动, 解决保护区面临的各种威胁。这两种威胁有别于 传统的表彰与奖励,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尤 其是能力建设结合非常紧密。
对社区成员而言,从事社区保护地工作的激 励机制就比较复杂多样,大体可以分为直接性和 间接性两种。直接性激励机制包括宗教与道德方 面的成就、与生态安全有关的自然灾害控制、因为 生态系统内部相互关系引致种植、养殖或采集等 经济活动收入的变化以及保持生活如饮水、气候 等条件的稳定或改善。间接性激励机制与自然保 护区的激励机制基本相同。正因为这个原因,在 考虑激励机制时,如果把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同时 考虑,往往具有很好的效果。(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