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对农村生产和居民收入的影响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肖萍 发表于:2010-10-15 23:45  点击:
【关健词】农村教育;农村生产;农民收入
对河南省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资源在农村生产中的优化配置,农民更倾向于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对教育投入比重的也逐渐提高。因此,应重视农村教育,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农村教育

量高,而初中学历水平的农民拥有小型拖拉机、水泵等专用性资产较多,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来说,专用性资产的利用状况最不理想。
  
  2.农村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农村教育发展导致农民收入提高
  农民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人力资本存量的直接反映,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收入呈正相关,这一理论在许多国家得到证实,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东部地区农民文化素质高于中部地区,更高于西部地区,这与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但就河南省的情况来看,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7年,在全国排第8位,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河南省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处于第18位,教育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适应。
  从总体上讲,教育使得农民的纯收入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到2007年,全年纯收入由2553.15元上升到3851.6元,增长了1.5倍,这部分收入的增长对于改善农村生活起到了巨大作用。随着河南省农村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这势必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农业科技的推广要求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只有拥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才可以取得较高的收入。同时家庭人力资本差异将导致家庭收入差距。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其中后者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由2004年的34.49%上升到2007年的43.2%。
  
  (2)农村教育导致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
  从家庭收入差距上看,农民学历越高,其家庭总收入也越高,也就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农户家庭总收入呈正相关。从600个有样本数据来看,小学学历的共有128个样本,其收入总量为52741元,初中学历和高中以上学历的家庭收入总量分别是213195元和163184元。
  从家庭收入均值上看,随着农民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农户的收入均值也逐渐上升,高中学历的农户收入均值最高,为1102.6元,是初中学历农户的2倍左右,是小学学历农户的近3倍。同时,随着受教育水平的逐渐升高,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依次为245.97元和444.59元。
  
  (3)收入差距引致农村教育消费支出不同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投入情况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利用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农户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和速度,进而影响着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高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差异明显。从另一个角度讲,收入水平的差异也影响着农户对教育的消费支出。一般来说,高收入农户收入中用于教育消费的比重比较高,低收入农户收入中用于教育消费的比重比较低。这两方面相互影响,使得收入高低和受教育状况以及教育消费呈螺旋状变化,即农民收入越高,用于教育消费的支出越多,受教育程度越高,反过来又会影响收入水平以及收入的结构。
  
  3.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教育对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影响着农民的家庭总收入、非农收入,最终导致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通过对农民受教育程度高地的对比,我们可知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集约化利用生产要素程度比较高,专用性资产的使用程度较高,因而家庭总收入也比较高。另外,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而且农民收入的提高反过来也影响农民对教育等消费支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用于教育消费的支出比较高,使得受教育程度在原来的程度上逐渐提升,如此呈现螺旋形上升循环。
  
  (2)政策建议
  首先,重视农村教育,保证各项法律法规贯彻执行。重视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受教育主体及其家长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深刻意识到农村教育的预期收入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大《义务教育法》等各种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保证每个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其次,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保证义务教育资金供给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还应加大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在培养环节上要多实践,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为主,培养农民的实践能力。
  第三,强化政府引导,形成多元化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由于收入对教育反向作用的存在,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高收入群体、社会闲散资金等投资于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特别投资于农民职业技能培养方面,逐步建立“谁投资、谁收益”的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投资主体也应丰富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满足农民多元化职业技能的需求,切实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强农村教育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1990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6.95元,2007年达到3851.6元,是1990年的7.3倍。但是近两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有明显下降,这直接导致全省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速减缓,进而影响居民有效消费能力不足,实际消费水平下降。消费水平下降最终将会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是推动GDP有效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1.农村教育对农村生产的影响
  
  改善农村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使农民充分利用农村生产资源,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河南省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90%以上的农户从事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只有不到10%从事林牧渔及相关服务业。根据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我们可以把农民的学历分为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和高中以上三类。经过调查分析,以郑州市为例,在农民的学历水平中,小学、初中和高中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48.6%、40.2%和11.2%,河南省农户学历程度以小学为主。与以前相比,河南省农村教育有较大进步,人力资本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国家对农村教育重视力度加强之后,随着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增大,为了切实保障政府教育经费的供给,河南省严格执行国家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及于1994年颁布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主要规定!诼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师工资与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等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极大改变了河南省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状况,农村人力资本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这一成绩在农户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