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羌族传统建筑抗震技术和其传承研究(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徐学书喇明英 发表于:2010-03-12 09:21  点击:
【关健词】羌族;碉房建筑;抗震技术;文化遗产保护
5.外墙修砌鱼脊背的建筑损毁程度轻于 外墙呈平面的建筑。在许多羌族村寨皆可以看 到:沿坡地修建的四角石碉后墙的外墙中部往往 修砌出一条似鱼脊背的凸棱状垂直背脊,形成 四角碉的变形五角碉。一些沿坡地修砌的百

5.外墙修砌“鱼脊背”的建筑损毁程度轻于 外墙呈平面的建筑。在许多羌族村寨皆可以看 到:沿坡地修建的四角石碉后墙的外墙中部往往 修砌出一条似“鱼脊背”的凸棱状垂直背脊,形成 四角碉的变形“五角碉”。一些沿坡地修砌的百年 石碉房,也多在后墙乃至侧墙的外墙修建出l一2 条凸棱状的垂直墙脊。这些后墙及侧墙修砌有 “鱼脊背”凸棱墙脊的石碉和碉房,在经历地震后
大多保存较完整、受损程度较轻。发生垮塌的石
砌墙体,绝大多数为外墙呈平面的墙体。分析其 原因,外墙墙体修砌“鱼脊背”凸棱墙脊,为外墙提 供了较为有效的支撑、抗震作用。
6.采用片石、块石紧密修砌的建筑损毁程度 轻于加用卵石等“圆滚石”修砌的建筑。传统的石 砌碉房和碉楼在石材选取上只选用片石和块状石 材,大片石、大石块与小片石、小块石间搭使用,使 大石压小石、大石之间相互契合,加上粘性较强的 黄泥填缝,形成较为紧密的砌石墙体,再经过较长 时间的墙体自重压力压实,使得墙体石材之间契 合成为坚固的整体。但如果在墙体中加人了部份 形体较圆的卵石等“圆滚石”修砌墙体,则石材之 间不能较好地契合。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无论是 高半山还是河谷地带,传统的全部采用片石和块 石修砌墙体的房屋,尽管墙体因受到剧烈震动而 导致石材与粘接黄泥发生分离而必须拆除重建, 但不少房屋的墙体依然矗立。而岷江上游干流沿 线河谷地带的村寨,使用片石夹卵石等“圆滚石” 修砌墙体的房屋,大多数发生垮塌。这种现象应 当与石材的选用有关。采用片石、块石紧密修砌 墙体的房屋在受到地震波冲击时,由于墙体的石 材为若干独立的不规则小型片石和块石、石材之 间为具有韧性的黄泥填充物,因而地震波的冲击 力在传播上难以形成共振合力,从而使地震波的 冲击破坏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减。而墙体中使 用卵石等“圆滚石”的建筑,石材之问契合度低、石 材表面光滑使得填充的粘土难以将其与其他石材 较好地粘接在一起,当墙体受到地震波冲击时,使 用卵石等“圆滚石”的部位便成为墙体的薄若环节 而首先发生倾塌,从而导致整个墙体发生垮塌。
7.联体砌墙的建筑损毁程度轻于单体建筑。 羌族村寨的房屋建筑,或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将整 个村寨建成一座防御堡垒,村寨内的房屋往往多 座建筑墙体联砌、相靠或墙体之间用横木和木质 廊道、过街楼等相互联接,建筑之间形成相互支 撑;或单家独户地分散修建,各家建筑之间保持一 定距离、互不关联。在此次地震中,多座建筑墙体 相联相互支撑的建筑垮塌较少,而分散修建的独 立建筑垮塌众多。显然,多座建筑相联使各建筑 之间相互支撑丽形成为较大的整体,从而增加了 建筑墙体的整体稳固性和抗震能力,单体建筑的 墙体因缺乏外部支撑力则容易发生垮塌。
8.木质梁架建筑保存较好,平顶土石房屋损
毁严重。在汶川、茂县的岷江上游干流河谷地带
及茂县东部土门河流域,当地羌族多修建木质穿 斗式梁架片石墙体房屋,地震中木质穿斗式梁架 普遍只是发生倾斜、石墙体发生垮塌。而北川西 部湔江上游的禹里乡和青片河流域各乡,当地羌 族主要修建木质穿斗式梁架的汉式木结构建筑和 木质吊脚楼建筑,地震中房屋多为发生倾斜。与 平顶的土石房屋相比较,木质梁架建筑普遍保存 较好、整体垮塌较少,而平顶的土石房屋多在地震 中受损较为严重、整体垮塌较多。很显然,木结构 建筑整体性好、抗震性强,而平顶土石结构房屋在 墙体受损毁后,以木梁平置于两侧端墙墙顶托起 的房顶也就会失去支撑而发生坍塌。
9.石砌老碉房垮塌少于新建碉房。在同一村 寨的石砌碉房中,老碉房总体上受损轻于近年来 新建的碉房,发生垮塌的房屋中老碉房相对较少 而新碉房较多。如汶川县龙溪乡的龙溪寨、布兰 寨,理县桃坪乡桃坪寨、佳山寨,理县蒲溪乡的休 溪村等皆是如此。从现场观察情况看,老碉房在 建房用石材、泥土的选择上较为严格,在修砌工艺 上往往墙体收分较大并普遍使用“布筋”、“铺设过 江石”、“修砌鱼脊背”、墙体联建相互支撑等技术, 而新建碉房选材不甚严格、墙体往往收分小或无 收分、使用“布筋”和“铺设过江石”少、通常不修 砌“鱼脊背”、多单家独户独立修建,即老碉房在建 筑选材和施工工艺上往往较之新碉房更加讲究, 故抗震性能更好。
10.传统夯土房顶建筑损毁程度轻于土石墙 体混凝土房顶建筑。传统的羌族房屋无论是石砌 墙体还是夯土墙体,房顶皆采用木梁上铺设树枝、 油竹加粘土夯筑房顶屋面的做法,但每年皆需要 对房顶屋面进行添土夯筑的维护工作以防止雨水 渗漏,在房顶晾晒粮食也往往会在收集时夹带泥 沙。在一些村寨,近年来部份村民为了一次性解 决房顶的防水和晾晒粮食的清洁问题,将房顶改 造为混凝土屋顶。此次汶川大地震,房顶改造为 混凝土屋顶的建筑,墙体损毁倒塌情况较传统的 夯土房顶房屋更加严重。其原因,当与墙体负重 情况有关。传统的夯土房顶自重较轻、对墙体的
压力较小,而混凝土房顶自重较重、对墙体的压力
较大并形成头重脚轻的状况,当墙体受到地震波 的冲击而难以承受冲击力时,混凝土房顶的重量 使墙体不堪重负而导致墙体垮塌加剧。
l 1.砖混结构房屋损毁程度轻于土石墙体房屋。在河谷地带及部分高半山的许多村寨都可以
见到,传统的石砌或夯土墙体房屋已然全部或部 分垮塌,而近年修建的部分砖混结构房屋(多为体 量较小的2—3层小楼)却依然完好或只是墙体裂 缝而框架基本完好,同一地点的砖混结构房屋损 毁程度明显轻于土石墙体房屋。分析其原因,砖 混结构房屋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框架,其建 筑的整体性强于无框架的土石墙体房屋;砖混结 构房屋的墙体以混凝土作为砌墙砖的粘合剂,其 粘合力也大大高于粘土,从而墙体的整体性也高 于粘土砌石墙体。至于夯土墙,如果使用纯净的 粘土筑墙,其墙体的整体性较好且能“以柔克刚” 而经受住地震波的冲击,但如果筑墙的粘土夹杂 砂石则整体性较差而易被地震波的冲击力瓦解。
三、羌寨恢复重建应重视推广传统建筑抗震 技术

羌族石砌和夯土碉房建筑是羌族人民千百年 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建设的 民族特色传统建筑,不仅已成为羌族文化的重要 物质文化载体,而且因墙体厚实冬暖夏凉而具有 较好的实用性,并在建筑技术上积累了一系列抗 震技术,成为羌族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羌族 村寨的灾后恢复重建,尤其是拟作为羌族民族传 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旅游业的代表性羌族村寨的恢 复重建,在建筑风貌、建筑结构上要恢复或基本恢 复原貌,传承传统建筑技术无疑极为重要。据笔 者实地调查,目前在各羌族村寨恢复重建工作中, 由于建设成本、居住习惯、文化传承、建材运输等 多种原因的影响,许多村寨的羌族群众仍然拟采 用传统建筑形式和方法进行住房恢复重建。羌族 地区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面对不少羌族村寨 将采用传统建筑方式恢复重建住房的客观现状, 推广羌族传统碉房建筑的抗震技术就显得极为重 要。大量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羌族传统碉房建 筑,将成为羌族文化保护试验区重要的民族物质 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载体、民族文化活动空间,对羌 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