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教育制度创新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霍咏梅 杨清臣 严淑华 发表于:2011-07-22 10:52  点击:
【关健词】灵活就业 教育制度 创新
解决中国劳动就业市场巨大压力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劳动力质量,优化劳动力结构,而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育。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在宏观上形成了规范的教育管理体系和法律体系,教育制度变迁要适时转入诱致性变迁为主的阶段,此后制度变迁的重点是规范微观教育

教育与就业息息相关,劳动力素质越来越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制度与政府“大包大揽”的就业制度相适应,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及普遍的适应性。如今,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日益深化和广化,灵活就业的新模式逐渐发展壮大,这都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解决中国劳动就业市场巨大压力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劳动力质量,优化劳动力结构,而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育。教育制度的创新要本着“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符合灵活就业发展这一新的变化趋势。
  一 要在高等教育中融入新的就业观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培训都要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就业观,将其真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新的就业观包括:首先,树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观。在就业机构的选择上,要逐渐淡化单位意识及“铁饭碗”,拓宽就业渠道和视野,面向多种所有制单位;其次,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所谓创业意识,就是开创事业的意识,它包括创业的精神和理念。就业本身就包含着自主创业的涵义,自主创业就是最好的就业;再次,建立职业流动意识的就业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终身职业的概念将会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由于现代人力资源呈现流动性、市场化和多元化等特点,劳动者应该根据个人兴趣、能力等轮换职业,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体现个人价值;最后,改变轻视服务业的就业观。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减少,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服务业开始成为社会重要的支柱产业。要强化服务意识,逐渐改变轻视服务业的观念。
  二 消除教育歧视
  要逐步消除各种原因导致的教育歧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将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切实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高等教育阶段,建议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高等教育高收费、低就业率问题,为贫困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浙江长兴县采取“教育券”的形式直接把财政的教育拨款交给学生支配,由学生自选学校,避免了政府投资的中间性流失,同时对贫困家庭以“教育券”形式给以资助,实现零负担,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经验;另一方面,给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子弟提供平等
  的教育机会。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与城乡劳动力流动相配合的一些教育政策,例如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就业问题。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意见》主要提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上学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为主,要建立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农民工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要达到当地水平;农民工子女上学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农民工子女转学返学禁止收取任何费用;设立民办“民工学校”的条件酌情放宽。
  三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逐步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高等教育要在稳定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本专科教育,特别注重发展高职教育,使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协调发展,从而使毕业生“适销对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是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还取决于是否拥有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先进技术装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占20-40%。高技能人才的
  短缺已明显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就业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必须从整体考虑,建立完整的就业教育体系,并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全程性、发展性、系统性质量监控,以确保就业目标的实现及办学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紧跟社会需求的、可调节的体系,学校应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完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四 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时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与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只有不断地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调整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学校要吸引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并同当地的劳务部门、人事部门长期合作,共同开展市场调研,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对各类毕业生的需求变化,力争建立起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及定期公告制度。然后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增、减、撤、并专业,确定现有专业招生的数量。真正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零距离。再有,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与专业岗位技能的鉴定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破除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那种学科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过专、知识分割过碎、技能培养过于单一的局面;彻底消除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过分强调共性教育、忽视个性发展的传统教育方式;彻底革除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落后的教学方式;尽快地建立和采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市场需求,顺利地进行就业。
  五 关于职业培训的制度创新
  要设立专门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下岗失业人员的、灵活多样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项目(包括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要贯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根据务工人员的需要,开设通用的高中文化程度的模块课程和职业技术模块课程,利用学分制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完课程的发给相应的高中毕业证书和通用的“教育护照”,“护照”将记录转移人员的学习情况,提供并保证他们学习期间的学习场地。工程实施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以市为主的做法,先在东部地区和经济相对发达的中部地区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扩大到其他城市。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