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贫困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脱“贫”解“困”(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张大福 发表于:2011-09-26 11:46  点击:
【关健词】贫困大学生 精神世界 脱“贫”解“困”
5、营造关爱贫困生的人文环境。 良好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从高层领导到任课老师,再到基层学生干部从思想上、行动上去关心、重视学校中的这个弱势群体, 把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

  5、营造关爱贫困生的人文环境。
  良好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从高层领导到任课老师,再到基层学生干部从思想上、行动上去关心、重视学校中的这个“弱势群体”, 把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加以研究开展。贫困生所需要不是人们对他们一味的怜悯和施舍,更不是异样的眼光,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人们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平等对待。因此只有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宽松环境,才能减轻因贫困因素给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也应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尽量避免对贫困生个体的追踪和曝光,让贫困学生能够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温馨校园氛围中健康地成长。
  6、开展感恩教育,提升贫困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感恩意识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健全人格尊严,大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他们做人。高校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榜样,在潜移默化中营造 “饮水思源”的感恩氛围。此外,感恩教育要贴近生活。切莫让学生感到感恩是英雄和伟人的事情,与自己太遥远。例如,一些高校在贫困生中开展了“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公益活动,倡导贫困生在受到社会、他人资助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和他人,让他们在奉献社会中升华情感,提高素质,体验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开展就业教育,树立贫困生正确的择业观
  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大学生在思想上往往承载着家人对其“十年寒窗,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殷切期望。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尽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和坚定人生方向,引导贫困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唯有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才能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改变贫穷的现状。高校也应该积极与社会企业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把资困助学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让学生有更多实习锻炼机会,方便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
  8、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净化校园环境
  部分贫困生之所以出现攀比、虚荣、个人主义等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扭曲的问题,这些庸俗的价值观强烈刺激着他们的个人意识,混乱了他们的价值观,而种种的羡慕、嫉妒、不满情绪交织在一起又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包袱和思想负担,从而导致为生活而偷窃、为获得奖学金而做弊、为助学金而欺骗等问题。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校园舆论媒介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抓楷模典型为贫困大学生树立精神榜样,净化育人环境,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物质利益,既不极力回避,也不盲目崇拜,从而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消极享乐主义的蔓延和侵蚀,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高校贫困生精神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引导教育、榜样激励、自我调节、自我超越相结合,要依靠贫困生自身的力量。贫困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正确对待贫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识;要放开思想的包袱,积极融入团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贫困生要努力克服贫困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树立积极的、主动的交往观,并在生活的实践中培养交际能力,积极融入群体之中,建立起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http://www.njmu.edu.cn/firstyxy/yltk/mwxk10.htm
  [2] 邓建安,肖迪.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状态及解决对策. 湘潮(下半月). 2010年5月
  [3]胡梅叶,毕明福.扩招之下的高校特困生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