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毕业生就业途径拓展探究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宪斌 发表于:2010-09-14 09:49  点击:
【关健词】高师毕业生 就业途径 拓展
面对高师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范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而中小学生人数逐年下降的状况,高师院校必须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实施课程改革,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完善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师范生自身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降低就业期望值实现顺利

由于高师院校扩招造成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教师岗位的有限需求和教师资格证考证的开放制度,极大地冲击了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每一所高师院校都要探索的课题。
  
  一、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初次就业率不高
  高师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普遍不高,因为高师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希望在教育系统工作,而教育系统招聘考试的时间多为下半年,很多学生毕业后等待考试,所以七月份统计的初次就业率不高,专业对口率就更低。笔者在广西一些高校进行调查,本科专业对口的初次就业率为41%,专科仅为32%。但有部分师范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如学前专业、汉语专业、英语专业等。
  (二)供需比例的失调极大冲击着高师学生的就业
  首先是供需双方这个大市场不平衡。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使师范毕业生数量也逐年增长,但与此相反,中小学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学校班级数逐年减少,如广西很多地方乡村小学人数多为20人左右一个班,一个年级也只有一个班,甚至多所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中心校和城镇学校30-40人一个班,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小学只有低中年级没有高年级。学校布局的调整使中小学教师出现饱和甚至超员,而每年毕业的师范生为数远远大于退休的教师人数,就使得教师队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师范招生规模的膨胀和教师岗位饱和造成了师范生就业难的现状;其次,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平衡。目前的就业状况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专科生的就业难度较大。在师范类各专业中,学前、小学教育、中文、英语等专业需求相对较大;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教育技术等需求相对较小;再次,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这几年城市的师资已经过剩,而广大乡村学校急需大量师资,可现在毕业的80、90后师范生很多却不愿到老少边山穷地区任教。
  (三)择业竞争非常激烈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教育已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办学的多样性、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为高师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竞争。就业制度的改革,为高师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
  (四)毕业生择业心态有待调整
  在市场经济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毕业生择业时过多关注的是经济利益,据调查,在“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中,48%的人认为是“经济收入”,20.2%的人认为是“发挥特长”,18.5%的人认为是“单位发展”,愿意到乡村发展的只占18.1%,由此可见,面对择业,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过分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较多考虑自身发展前途和自我价值实现,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城市、事业单位或条件较好的学校,而一些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待遇和地域条件不好的用人的基层学校却不愿问津。这就人为地加剧了高师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这对供需矛盾,造成竞争的压力和人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带来局部的人才浪费或人才匮乏。
  
  二、阻碍高师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高师的专业化教育给师范生走进社会带来了挑战
  高师作为培养教师的基地,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实习,无论是专业技能训练还是校园活动的开展,大多都是围绕合格的中小学师资这个培养目标,因而几年的专业学习下来,很多学生不知道除了做老师外还能做什么,对自己的就业能力缺乏自信,在思想上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毕业走进社会显得底气明显不足。
  (二)教育系统用人机制的改革给师范生就业带来挑战
  就业制度的改革及用人制度的改革给了教育行政部门极大的用人权,师范毕业生人数增多,教育部门职位饱和使师范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教师资格证放开,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对师范生就业产生影响,教育部《面向世纪教育振兴动计划》中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除了非师范生,社会人员如资深专家、技术人才、外教、退休教师也可以参与竞争教师岗位,到教育教学部门就业。这些非师范毕业生、社会人员与师范生相比综合能力强,经验丰富,更受学校和学生的欢迎,成为师范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加剧了高师学生的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的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基础的大学生毕业市场体系的服务功能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学校与政府部门之间、学校与人才市场之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不足,学校对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条完全畅通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同时,由于社会上用人不正之风的存在,部分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任用毕业生时暗箱操作,导致部分社会资本较弱的师范毕业生就业更难。
  (四)高校的改革对师范专业学生素质造成很大冲击
  近几年来国家就业制度和高校改革都对师范生冲击很大,首先是师范院校的录取生源,以前师范专业录取的都是十里挑一的尖子生,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而并轨后使得学生报考师范的热情迅速下降,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专科学校或近几年升本的师范院校生源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降分录取,从而导致读师范的是“强的不来,来的不强 ”,特长生更是凤毛麟角,相当部分学生综合能力差,琴棋书画一样不会,吹拉弹唱无一能通,五音不全、体质虚弱、组织能力缺乏的学生大有人在;其次把就业的责任放在高校,也对师范专业有很大冲击,目前社会的价都是以初次就业率为杠杆,初次就业率高的专业社会评价就好,初次就业率低社会评价就差,这对师范专业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各地教师的招聘一般都放在下半年进行,这就会严重影响师范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从而影响师范专业的招生和就业。
  
  三、高师毕业生就业途径的拓展探索
  
  (一)对学生加强择业观教育
  很多高师毕业生毕业后等待考试而不去就业,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学生的职业观念问题。师范院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职业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