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之“新”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辛鸣 发表于:2012-12-29 16:41  点击:
【关健词】新,之,报告,八大,十,
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与最高目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来,究竟积累了什么样的宝贵经验,取得了什么样的丰硕成果,创造了什么样的辉煌业绩,十八大报告进行了详细深入系统的阐述。
  十八大报告再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高高举起,并且第一次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走自己的路”中“自己的”的多重内涵。
  十八大报告对30年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三大成果给予了浓墨重彩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意在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仅仅留存于话语体系中的乌托邦,而是一场已经成为宏大实践的社会运动。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是侥幸偶然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是道路明确、理论清晰、制度完善,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第一次清晰界定。总依据回答了为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要采取这样的政策而不是别的什么政策的问题,总布局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总任务则是对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的的明确回答。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基本要求”中,对共同富裕的重申弥足珍贵。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离开了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来都是手段,是权宜之计,离开了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与最高目的,是没有任何政治合法性和道德制高点的。至于“四个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则把这些年来一直为大家所关注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到底是什么讲清楚讲到位了。
  所以,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加坚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自信。
  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确立只是第一步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初,其直接着眼点是应对非典和抗击洪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所以当时对科学发展观的定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这是说中国经济社会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往前走。到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又提升了一步,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且写入党章。应该说这一定位的提升是很有意义的,但是通过10年来发展的实践表明,还有点不到位。毕竟“必须坚持”与“以之为指导”对于贯彻落实来说不在一个重量级上。这次在十八大上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提了出来,让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为中国社会未来真正又好又快发展,为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五句话,但科学发展观又绝不仅仅止于五句话,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等等,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已然蔚为大观。
  还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不是我们哪一个人的意志,而是全党的共识,是全国人民的愿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并且,指导地位的确立只是第一步,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未来中国社会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
  小康社会是为了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提出的,在党的十八大上我们改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说“建设”更多是一种正向视野,是把小康社会当作一项宏大的事业来做的话,“建成”则是从倒计时的角度,着重从完成目标的角度来要求的,更多强调的是紧迫感。不过对于小康社会来说,关键点并不在于这一语汇变化上,核心问题依然是“全面”。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用大家常说的话就是已经总体实现小康了。但我们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有差距的,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很不协调的,内容也很不全面。我国小康目标的各类指标中,经济指标的实现率比较高,而其他指标的实现率就相对差一些。这就表明我们目前的小康主要还是经济小康。经济小康是其他一切小康的基础,但基础毕竟不是全部。
  固然,发展有一个先后次序,这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水平有关系,小康社会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但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持续的、巨大的反差反而会让老百姓在吃饱穿暖后对我们的发展提出质疑。邓小平同志曾讲过一句话,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起来,发展快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会更多更复杂。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前,人民群众可能对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的感受不明显和强烈。可是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政治参与方面的要求也相应增长。如果这些方面的建设不能相应跟进,吃饱穿暖比饿着肚子更有力气“生事”。
  更进一步看,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还包括工作条件、健康状况、社会关系、政治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等。甚至更进一步,还要包括社会个体的主观感受,像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掌控感、自由感等等。我们必须看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什么?是努力趋向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相反。小康社会是为了人而不是人为了小康社会。 所以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所有这一切就是一个指向,这就是到2020年时,我们的小康社会必须是一个真正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包括地域的全面,还要包括社会群体的全面,包括内容的全面。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决不能掉以轻心。(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