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个前提的科学认识及整合科学认识的建构性与客观性难题(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张镇寰 发表于:2010-02-01 10:03  点击:
【关健词】科学认识;形而上学;逻辑前提;实在前提
从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特别是在逻辑实证主 义颇具影响的时期,西方科学界和科学哲学界曾 长期流行一种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身为杰出的 科学家的牛顿在对科学进行反思时曾发出过 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的警告。然而

从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特别是在逻辑实证主 义颇具影响的时期,西方科学界和科学哲学界曾
长期流行一种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身为杰出的 科学家的牛顿在对科学进行反思时曾发出过
“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的警告。然而,
同样杰出的当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却特别强调, 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式哲学思考在建立一些对于科 学而言必不可少的基本自然观念时具有特定的作 用。事实上,现代自然科学中包含着大量无法用 经验直接说明和验证的基本假设,如“自然的
齐一性”、“任何事皆有因”等。这些基本假设 是超验的和形而上学的。但它们却充当着科学理 论在其中得以阐述和成立的最一般的概念框架和 原理。事实说明,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十分紧密
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科学理论的形成, 就是科学事实与形而上学的有机融合。科学与形 而上学的密不可分正是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
学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主张拒斥形而上学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不
同,波普尔并不认为形而上学命题对科学研究没 有意义,而认为它们是有意义的。科学理论是大 胆猜测,若没有建立在一定的形而上学的信仰 上。这种科学的猜测或理论就是不可能发生的。 他说:“我想,假如没有对纯思辨的有时甚至相 当模糊的思想的信仰。科学发现是不可能的。这 种信仰,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是完全没有根据 的,因而在这个限度内是形而上学的,。”①形而 上学与科学理论的区分只是相对的而并非绝对, 它们之问可以互相转化。历史上许多形而上学的 见解后来都成了近代和现代科学理论的先导。科 学都历史地来源于形而上学。例如古代思辨的原 子沦和地动说等形而上学思想对后来原子论、地 动说等科学假设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科学和形 而上学可以说足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他说, “实证主义者在急于消灭形而上学的同时消灭了 自然科学。”②
由于形而上学同科学密不可分,因此它与科 学如影相随;由于形而上学的超验性,因此它成 为人类知识肯定性、精确性和确定性的永恒诅 咒。由于形而上学,人类的思想可以任意自由驰 骋,可以随意地构建自己思想的大厦。但由于其 超验的特点,由此并不存在一个由天达地的阶梯 使形而上学下到我们尘世的经验世界,让我们以 我们熟知的经验去辨别它的真伪,因此在人类的 知识体系之间才有如此的“相互反对、相互矛 盾、相互推翻”,却让人无法凭理性做出选择去 相信究竟何者为真。
自从科学独立的那一刻起,它就以追求肯定 性、精确性和确定性为天职。既然科学也摆脱不


①[英]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2一13页。
②[英]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了那个如影相随的形而上学,那么科学是否也会
像以往的哲学一样在各种科学认识的思想体系面 前无法适从呢?我们是否在面对众多的科学理论 体系时只能哑然无语,完全靠着非理性的信念去 选择决定接受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理论,或是通过 掷骰子来做这样的决定?科学史是否同哲学史一 样是一部充满着各种科学理论思想体系“相互 反对、相互矛盾、相互推翻”的历史?科学哲 学家库恩等人就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我们认为,科学的命运并非如此!虽然 科学摆脱不了形而上学,甚至需要形而上学。但 不论从科学的使命是“解释经验现象”还是 “拯救经验”或是“追求真理”等等来看。科学 认识都需要以一个我们被给予了的对象为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客观世界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存在 着。这个客观世界先于人而存在,对于人来说是 被给定的,是人的主观愿望无法改变的。哲学家 们经常谈到“多种可能的世界”。但事实上我们
所面对的或者说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个世界。一 切的科学活动都是在这个前提下展开的,其追求 的目标就是为了形成关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所感 知到的经验现象的系统化的理论解释,或是去认
识和把握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因此在科学认识 中,人们的思想必然要受到先于人而存在的自然 界或客观世界的制约。这便使科学家任意想象的 范围大大缩小,从而使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肯定 性、精确性和确定性成为可能。

 

作为科学认识成果的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世界 的真实描述,其建构的终极目的是要给出关于世 界是怎样的“本义上为真的描述”,①为的是发 现客观世界的本真面目。还是只具有工具性,只
是人的一种发明,为的是“拯救现象”,它的每 个细胞都渗透着人的主观成分.其基础最终不是 取决于外在客观世界,而是取决于人的主观建 构,并随着科学共同体的“范式”的转移而完
全改变。这个问题一直是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实 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问争论的核心问题。
在《完全的真理》一书中,南茜•皮尔希 明确指出:“当代科学哲学家已经拒绝了那种对 知识的陈旧的、实证论的定义,这种定义把穿白 大褂的科学家看成仿佛他们一进到实验室的那一 刻就立刻魔术般地能够摆脱他们事先构成的看法 和前提信念。相反,哲学家们现今更加倾向于承 认那些决定究竟是什么可以被算为知识的人类的(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