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与走向终结的教会文学中的形式论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罗锐 发表于:2012-04-21 10:51  点击:
【关健词】完整 比例 鲜亮 本质与形式同一 神人联结
13-14世纪前后,欧洲社会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便是近代城市的兴起。这些自诞生起就把自我置身于欧洲大陆-地中海经济网络之中的商业中心们,开始了他们对中世纪伊始就自给自足的、以庄园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经济体系的冲击。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的经济结构、文化

Abstract: Around the 13-14 century,a crucial social reality which European society faced was the rise of modern cities. Those commercial centers which took themselves into Europe continental-Mediterranean economic network since its birth had started the impact of the feudal economy system that was self-sufficienc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dle Ages and looked manor economy as a represent. Attendantly,it came to a thorough change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ultur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and thus the political field, the spirit of culture literacy.
   Roman Catholic Church standing in the end stage of the middle Ages and its church literacy theory summed up 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s before coming to an end in the last evening of the modern period.
   Both the old and the new economic factors overlapped in this period,church literature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European literature naturally should not only viewed of the world heritage of feudal theology but also had to at the same time implied a new era of humanism's glorious.
   Thomas Aquinas Catholic scholasticism would explain theology to promote rational thinking. In this process,using the theological doctrine of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cy is the only road to give the literacy aesthetic rationality and legality. Thomas stressed that the form of literature should be on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doctrine of the Holy Trinity,in Particular,is an integral part of cognition of the Holy Son--the form of God.
  Key words: integrity; proportion; brightness; the unify of essence and form; bind of God and man
  
   文学史长久以来对教会文学着墨不多。教会文学,广义上不外乎是指基督教社会共同体,以再现或宣传基督教诸般神学原理为社会文化主导而产生的一系列精神文化产品1。狭义上特指罗马天主教会主创的、以反映修道院修士自我精神状态为目的,以诸多灵修文学体裁为代表的教会文学。我在这里特指的是狭义上的教会文学概念。
   教会文学古已有之。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既承认《旧约》中“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等篇章为“自然而然”之教会经典文学,也同时把使徒时代书写的诸般书信、颂歌、申辩书、赞美诗纳入其中。经过中世纪的漫长发展,以圣方济各修会2和圣多明我修会3为代表的经院神学家们在中世纪的后期开始了对教会文学的总结,并试着阐述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学美学理论。以13世纪圣多明我会修士圣托马斯·阿奎那4在教会文学形式论的总结散发这方面为冠。他将文学形式论融入美学形式论一并讨论,一如过去一般,将其与基督教神学教义水乳交融,堪称中世纪教会文学理论集大成者。
   托马斯·阿奎那的形式论堪称教会文学体系的核心关键。阿奎那美学中的“形式”这一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中的“形式”概念类似,既指把质料个性化、个体化展示的这么一个动作;也是指展示后形成的一个具体形象;还指美本身。阿奎那运用基督教基本教义“三位一体”来论证教会文学美学形式论的天然合理性。在宇宙第一动因上帝这一概念中存在着“真、美、善”的属性,来相对照于上帝三位格(Person)“圣父(Holy Father)、圣子(Holy Son)、圣灵(Holy Ghost)”。阿奎那认为:真是物质存在、审查的最基本前提。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对它进行评价的。美是一种认知和一种理解,它能使人快乐愉悦。善是一种冲动、意欲,与行动相伴随,又是行动最后的目标。人们依赖对形式的认知获得愉悦心情,完成对事物的审美。将这一审美个性化展现后得出的具体文学文本是形式的一部分。美具有形式因的性质,它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整一或完善、比例或和谐、鲜亮或明晰。
   阿奎那运用三位一体的教义对其进行解释:所谓本质(拉丁文essentia,希腊文ousia)是指“使得质料成为个体化的形式”5。而所谓存在(拉丁文esse)是指“本性的实现6”他继续举例说明,血肉器官是人的质料,人性是人的本质,一个具体的形式,如五官相貌、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精神状态等是人的存在。形式把本质个体化、个性化、外观化。有血肉器官的不一定是人,动物都具有。有人性的也不能决定人物A之所以为人物A而不为人物B。所以本质不等于形式、本质通过一种形式对外体现。但是在属灵的上帝的范畴中,以上就失去了正确性。上帝之为个体,不是由于存在特殊材料(即先存的质料),而是由格式(即形式)把本质拿来个体化,其格式就是主体本身。所以在唯一的上帝的范畴内形式就等于本质,因为上帝的本质是神性。唯一真神的本质需要,且仅需要用唯一的形式来展现他自己,本质与形式是一对一而非一对多的关系。也就是说上帝就是他自身存在的原因(“我即我所是”)。在这里,本质就是圣父——真;形式就是圣子——美7;意志就是圣灵——善。 
紧接下来,阿奎那详细阐释美的三条件是如何与圣子高度匹配。
  “整一或完善是类比圣子的第一个属性,即强调圣子“完美地拥有”圣父的一切性质,凡圣子所在,即有至高至尊之生命。
  比例或和谐是类比圣子的第二个属性,即强调圣子“完美地再现”圣父的形象。因此我们认为一个形象只要它完美展现了一个对象,这形象就是美的(就算这个对象本身是丑陋的),有非比寻常的比例和绝世无双的均等就成为美。
  鲜亮或明晰是类比圣子的第三个属性,即强调圣子是圣父“完美的圣言”。这言(word)就是柏拉图笔下的逻各斯(Logos),它是理性智慧的光辉。上帝用“言”来创造、来明晰。而这言本身完美无缺,是上帝万能的艺术展现。8”
  以上三条是站在正统三位一体教义——基督教核心教义的立场上阐释美的三特征。故而审美就要类比对圣子的认知和“静观”,或者说审美就是对圣子静观的天然组成部分,这样的审美具有抽象意义和普世意义。以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阿奎那从神学入手,进一步分析三条件。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