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与走向终结的教会文学中的形式论(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罗锐 发表于:2012-04-21 10:51  点击:
【关健词】完整 比例 鲜亮 本质与形式同一 神人联结
《灵花》的映照 由于这些教会文学作品,基于阿奎那所说的绝无完全展露本真的可能;也基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对象非为大众,乃是自我的内观格式化书面化,教会文学数量相对比较少且形式稍显单调。但是13-14世纪教会文学

   《灵花》的映照
   由于这些教会文学作品,基于阿奎那所说的绝无完全展露本真的可能;也基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对象非为大众,乃是自我的内观格式化书面化,教会文学数量相对比较少且形式稍显单调。但是13-14世纪教会文学内容已经开始彰显出人的主题。人,不一定非得如奥古斯丁笔下的《忏悔录》那样罪孽污秽的生,他完全可以用具体行动展现自我的美的价值,哪怕不能完全展现。灵修文学是这一时代中的教会文学典范。灵修文学中又以《灵花》这部故事集为典型代表。
   《灵花》是以圣方济各修会的创建者圣方济各及其门徒创建教团,宣传福音,领受圣恩为题材的故事集。据传是圣方济各自己和其门徒撰写。但原本是圣方济各死后一个世纪左右问世的拉丁文版《有福的圣方济各行传》。一个名叫乌戈利尼的意大利人将其翻译成意大利文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加工,构成了今天的这本《灵花》。天主教会强调它的作者就有圣方济各本人。这自然是站不住脚的。
  《灵花》一开头就以第三人称描述圣方济各衣衫褴褛的出现在亚西西的街头,虽然天天饱受欺凌嘲笑,却依然乐观面对世界。这种精神感动了一位贵族青年并使后者抛弃家业追寻圣方济各慕道。接下来圣方济各到处彰显神迹:从口中生出金色的十字架插入云霄让纨绔青年们皈依;治愈麻风病人;感化阿拉伯的国王;踏水而行;给禽鸟讲述福音;让凶恶的秃鹫匍匐在他脚下;尤其是主持一个城市与一头吃人的凶恶的狼和好订约的故事,在圣方济各修会中广为传唱。最后,圣方济各还游历天堂与地狱(《神曲》的模板),死后与诸圣并列,安息主怀。
  虽然所属教团不同20,但是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美学形式论的相关理念依旧可以在《灵花》中找到。比如《灵花》中门徒们问圣方济各:“为什么全世界都跟从你?”。圣方济各说:“因为在上帝眼中,我是所有罪人中最卑下、最不完全和最罪大恶极的人,上帝选拣我是要使世上有尊贵、有权位、有能力、有尊荣、有智慧的人都显得狼狈无措”21这人世间处于最低层的大罪人圣方济各,也占有比例很不和谐的上帝形式中的微小一份额。何况其他人呢?这说明上帝是慈悲的,上帝是爱。有罪他却不罚,非但不罚反倒赐予力量给方济各(因着圣灵的爱,方济各祛罪并获大能)。方济各之被选拣,使得为人的他拥有了神的力量(与神相联结)。“最不完全”四个字让我么联想到美的第一个条件——整一。上帝已通过恩典白白给于我们那一份额完美。我们人类无法去靠自己认识到这一完美,徒添悲观(方济各认识的自我是大罪人)。让最有智慧的人都匍匐在方济各这个半文盲手下,可见人间的所谓真理都是片面和缺陷的。完美的真理掌握在神手中。他叫谁得,哪怕最愚钝的人都可得。他叫谁不得,你就是钻研了天下群书也是徒劳。
  圣方济各规劝恶狼并主持恶狼与城市市民的和好盟约是圣方济各会长久以来的经典故事。恶狼是动物,缺乏理性。市民有理性,但是处于恐惧之中。圣方济各没有藉着神的力量击杀恶狼,而是让恶狼与人修好。既说明了上帝的心不在惩罚而在饶恕22,也说明了人性本恶,但能被神所救的人就是好人(本体虽丑,但能比例和谐地展现这一本体,这一种形式本身就是美)。最后抨击了城市市民的小信。这说明不论是恶狼还是市民不仅仅是自己这块质料的形式;更是上帝本质的一个残缺不全的形式(完美的形式是圣子),人人虽在罪中却都可以与神性相联结。完美再现本质的形式这就是最大的美(尽管本质本身再怎么丑陋)。狼与人最后都要在基督里走向合一。23
   《灵花》中那首《太阳兄弟的颂歌》值得一看:
   ……赞美归于你,我的主
   所有的创造物,尤其是太阳兄弟也赞美你
   他是白昼,通过他,你给我们光亮
   他美丽放射异彩
   他有你的影像——那至高的一位……
  圣方济各这首诗中的太阳兄弟,毫无疑问,是一语双关。既指基督,也指我们(圣方济各修会的修士,引申为全人类):我的主,这里应该指的是上帝,太阳兄弟作为基督自然要敬拜“那差他来的”24。白昼是光明,美丽异常,鲜亮地照到我们。那是言成肉身的奥义。最后一句最关键“他有你的影像”。耶稣这个人有了上帝的形象。人在外观上(即形式上)有了上帝形式的一份额。所以耶稣这个人与上帝相联结为神。这样人类接受了光明又成为光明并散发光明,福音的脚步就开始传扬。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值得珍惜的吗?
  阿奎那的教会形式论其实际上的结果抬高了人的历史作用和历史预期,人类有罪孽,但是有改造的恩典(来自圣父的圣子)和接受改造的基础(圣灵),最终我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回到圣父)”。25
   托马斯·阿奎那教会美学中的形式论的出现,是教会文学最后的黄昏。他以形式与本质可以同一;人之残缺形式与神之完美形式可以合一;合于神之形式达到合于神之本质三步来昭示了人再一次认知完美自我的光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背景之下诞生的但丁的《神曲》,与其说是新时代的第一部作品,毋宁说是教会文学的最后一部作品。
  
  参考文献:
  [1]古罗马.圣·奥古斯丁著,周伟驰译.论三位一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
  [2]古罗马.圣·安布罗斯著,杨凌锋译.论基督教信仰[M].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9.
  [3]刘光耀等.神学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襄樊学院,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Chinese Christian Scholar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联合出版.2008.1.
  [4]阎国忠著.美是上帝的名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8.
  [5]意大利.圣·托马斯·阿奎那著, 周克勤等译.神学大全[M].中华道明会(即多明我修会台湾教省)、闻道出版社、台湾碧岳学社联合出版, 2008.1.
  
  注释:
  1 这一系列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多样,有表现圣经故事、尤其是救世主言行的宗教戏剧;有彰显使徒们或者诸位殉道者、圣人们皈依教会或者彰显神迹的小说;有表达对自我存在之否定以及对上帝恩典之颂扬的赞美诗;有教会之间或者政教领袖之间交换意见的书信,甚至包括在礼拜过程中的诗歌诵读和音乐弹奏。尤其是最后这一条,以6世纪末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时代制定的《格列高利圣咏》为代表的教会吟唱音乐在对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受众中传播教理起着很大作用。这里所取的狭义概念乃是为了区别同样丰富的东正教教会文学之故。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