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元关系”解析语言学与哲学的相互影响(4)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频 发表于:2010-09-26 09:04  点击:
【关健词】语言学; 哲学;三元关系
4.24 建构主义认识论和语义理论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Sapir-Whorf的语言相对论、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观、L J的认知语义理论,都基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下面,具体分析这三种语言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对三元关系

4.24 建构主义认识论和语义理论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Sapir-Whorf的语言相对论、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观、L & J的认知语义理论,都基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下面,具体分析这三种语言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当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在为知识来自先天理性还是感觉经验而争论不休时,怀疑论者对他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一方面,他们认为唯理论是有问题的,因为要获得科学知识,经验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他们也质疑感觉经验本身,认为感知对心智不是透明的、所与的,而是心智加工的结果。因而心智难免受到感官和语言等中介的影响。我们关于实在的知识不可能是真理,而是心智建构的结果。
  D & S用“饼干—模子”隐喻描述康德关于心智、物自体和表象之间关系的本体论思想。面团代表物自体,它对于我们来说不可及,即独立于厨师(人类)的心智。厨师用模子(概念)扣在面团上做出饼干,形成对心智可及的表象。所以康德认为,实在本身是不可知的,神秘的,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只是经过心智和感知建构的结果。
  尽管康德认为实在不可及,但他认为人类具有一些普遍的、先验的概念,比如因果、时间和欧几里得空间概念等,所以康德并不是相对主义者。然而,“当今的反实在论总是只保留康德的物自体和强加概念(imposed concepts),却遗漏掉他所强调的强加概念的普遍性。相反,他们认为不同语言、理论和世界观会强加给认识的世界,这样一种‘构造世界’的观点非常流行,也称为‘建构论’”(D & S 1999:248)。 D & S认为Sapir-Whorf的语言相对论假说属于建构主义认识论。该假说认为所有知识,包括逻辑、数学和科学知识都由语言建构。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属于建构论语义观。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不同语言对心智的塑造,后者主要研究同一语言的不同措词(wording)对意义的建构。具体说,语言相对论认为心智的结构受不同语言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塑造,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对实在的认识不同。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实现不同的社会功能,即用不同措词表达不同意义。该学派基于建构论,认为实在本身不可知,我们能认识的是经过语言建构的实在,也即Halliday的“实在就是我们的语言所说出来的样子”(Halliday 2007:183)。这两种语言理论对三元关系的假定如图2所示。
  L & J声称体验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理论,不是基于先验思辨,而是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经验科学的新发现为基础提出的,并基于对日常语言的系统归纳,发现思维具有体验性和想象性。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所有知识都是体验性和想象性的心智建构。意义也是体验的和想象的心智建构的产物,其对三元关系的假定如图3所示。
  可见,由基于理想语言学派意义理论的真值语义学到基于日常语言学派意义理论的语用学,到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义理论,再到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的语言相对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义学,语言学理论的演变和发展始终与认识论或知识论交织在一起,并且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渗透都围绕着三元关系展开。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得出两点结论:(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看,语言学与哲学之间不是孕育和衍生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促进和渗透的;(2)语言学与哲学的特殊关系应在三元关系框架内解释。
  另外,得到以下启示:(1)由于对语言本质的研究应与心智和实在因素相结合,语言理论的建构应基于特定的认识论或以建立新的认识论为旨趣;(2)今后对语言学理论的批判和建构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思维框架,即可以从其对三元关系的假定入手,审察现有理论的不足和适用范围,从而为建立更加合理、更有解释力的语言学理论奠定基础;(3)建构语言理论除了需要语言学家具备哲学素养,更需要与认知科学、心理学、人类学和脑科学等经验科学整合,使得建构的语言理论不只是形而上学玄想,而是建立在经验科学证据基础上的真正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蔡曙山. 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J]. 学术界, 2001(1).
  蔡曙山. 论符号学三分法对语言哲学和语言逻辑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
  陈保亚. 二十世纪语言哲学的语言观分析[J]. 哲学研究, 1997(3).
  陈嘉映. 译者导言[A]. 泽诺•万德勒. 哲学中的语言学.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杜世洪. 假装、连环假装与“假装假装”——从奥斯汀和陈嘉映谈起[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7(1).
  洪堡特 W. V.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江 怡. 当代语言哲学研究:从语形到语义再到语用[J]. 外语学刊, 2007(3).
  李洪儒. 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 外语学刊, 2005(5).
  李洪儒. 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命题的搭配——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六[J]. 外语学刊, 2007(4).
  李洪儒. 疑问话语间接意向的推断——语言哲学系列探索(11)[J]. 外语学刊, 2009(5).
  梁瑞清. 咖啡的芳香:论感觉经验的不可说性[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
  刘利民. 在语言中盘旋[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倪梁康. 巴别塔之前与之后——语言哲学中的语言—哲学关系[J]. 世界哲学, 2007(4).
  潘文国. 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
  潘文国. 哲学语言学——振兴中国语言学的首要之务[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
  潘文国. 从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到语言研究的哲学转向[J]. 外语学刊, 2008(2).
  钱冠连. 西语哲在外语界的传播与未来的发展[J]. 外语学刊, 2008(2).
  钱冠连. 西方语言哲学是语言研究的营养钵[J]. 外语学刊, 2009(4).
  王爱华. 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王 寅. 语言研究新增长点思考之四: 后语言哲学探索[J]. 外语学刊, 2008(4).
  徐海铭 程金生. 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分析[J]. 外语教学, 1998(2).
  杨生平. 语言学、哲学、语言哲学及其关系[J]. 外语学刊, 2007(3).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