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电视批判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蔡亚旭 发表于:2011-11-14 08:40  点击:
【关健词】 消费时代 ;电影电视;批判
电影自诞生以来常常被我们奉为精英文化的典范,不过目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然而消费时代的到来,把广大的受众推到了市场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上来,一切都是以利润为旨归,以娱乐大众为目的,艺术的批判性和探索价值的动机少之又少,而文化工业的生产—销售—利润—

消费时代是从鲍德里亚那里来的,鲍德里亚综合考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从而归纳出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消费时代的特征就是,消费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成为比生产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消费主义的情境下,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还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在整个大环境的冲击下,电影电视艺术也不能幸免地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某种东西一旦成为消费的对象,成为商品,受到大家的追捧,那么这种商品的制造商们一定会竭尽所能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整个消费的大环境改变了电影电视艺术的性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的电影电视事业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这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去探究经济、商业与电影电视的关系。商业因素的介入给电影电视的发展带来很多好处,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作品中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逐渐丧失,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偏离,电影电视艺术作为艺术的品格的滑落。其实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笔者这里所要批判的是那些媚俗的、套路的、迎合大众那些低级趣味的、艺术品格滑落的电影电视艺术作品。
  为何当下的电影电视工业中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媚俗的、低级趣味的作品呢?如今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了充足的固定闲暇的时间,激发了人们对娱乐产品的需求,从而催生了大规模的娱乐市场。于是市场会调节一部分生产者投入娱乐商品的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逐步的城市化,娱乐产品的买方与卖方的队伍会不断壮大,从而使娱乐市场的空间不断扩大。这其实都是与消费者的欲求有关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是相当好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之后,肯定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艺术成为满足这种需求的重要媒介之一。然而很多时候大多数的消费者所谓的精神需求其实就是给自己的紧张的神经放松一下,寻求一下感官的刺激,释放一下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并不是我们严格意义上说的精神层次上的共鸣和深深的震动。这就导致了他们要求的电影艺术是契合他们所谓的“审美标准”的,这种大众的电影艺术就产生了,而这种生产方式是按照商品化逻辑进行生产和交换的,价值规律支配了大众文化的生产,利润是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当代电影艺术的商品化。只要有票房,至于什么伦理价值和道德标准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少约束力了,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电影艺术作品,其审美价值到底有多少,这个恐怕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说是消费造成了当代中国电影电视的现状,反过来,这些低级趣味、落入俗套的电影电视作品又引导了消费者,因为消费者对这些东西思考得不是很多,这些电影电视作品就把这些低俗的价值观传达给了观众,二者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就当代的一些所谓的电影大片来说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看原来张艺谋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被观众调侃为“满城尽带大馒头”,陈凯歌的《无极》被观众斥为“无聊至极”,以及张艺谋的《十面埋伏》诸如此类的电影不一而足。这些电影无不是以宏大的场面,超强的演员阵容,还有成功的商业运作来赢得票房,论其内容则我们不能从中获得什么有教益的东西,十部八部这样的影片都没有一部《芙蓉镇》带给我们的思考多,也没有一部影片能像《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等被视为经典,而作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使人念念不忘的,这也就是消费时代的电影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一种快餐文化的特点吧。由于价值规律的支配,每当一个艺术作品在市场上受到追捧,获取了客观的利润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模仿作品相继出现,这样艺术作品的风格会呈现出类型化的趋势,而作品的内容也会出现同质化的倾向。确实这些所谓的大片是迎合了大众的胃口,可是的确没有什么价值,完全就是娱乐,追求票房,仅此而已。当然话又说回来了,不是不允许电影中有这些宏大的场面,超强的明星阵容,而是要在这华丽的外表下有一个很好的恒久不变的、值得大家去追求和思考的东西在里面,不能一味追求这些浮华的东西。从中国的传统美学来看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像叶燮在《原诗》中所说的那样,首先要“感于目”,其次“会于心”,最后是“入于神”,既不失美感,又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震动和去思考影片背后东西的空间。最低层次的才是用视觉去感受的东西,而最高层次的是要用心灵去感受、去反思、去回味的东西。这些当代所谓的大片直奔的目标就是第一个层次的,能达到第二个层次的又有几部呢?更别说第三个层次了。
  简单分析了电影这种艺术,下面我们再看看电视这样一种艺术形式,现在打开电视机,无论我们调到哪个频道上,我们都会看到几乎是一样的栏目,大多数都是那种我们也不知道真假的欢乐的海洋,欢声笑语充斥着荧屏,帅哥美女吸引着电视受众的眼睛,使人们久久不愿意离开电视机,时间久了仿佛电视机中的人物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成了人为虚假的俘虏:成了让人看、让人相信、让人有价值、让人愿意的俘虏。我们不再是我们行为和思想的直接主使。这只是一些异形运动的运载体,还因为这些运载体的关键功能已经置于自动驾驶状态,所以他们对自己本身并不关心。”[1]那些电视栏目的制作者恰恰就是抓住了电视受众的这一点从而大做文章,因为栏目的生存要的就是收视率,他不管栏目质量的好坏,只要收视率高,栏目就能生存下去。浙江卫视的《非诚勿扰》栏目推出之后,接着各个电视台的相亲节目纷纷亮相,就是因为现在的受众都喜欢看这样的栏目。写到这里笔者倒是想问问,参加这些相亲节目的男男女女们,你们真的是抱着找到另一半的心情来这样的节目的,还是仅仅是为了打个酱油,还是抱着上镜出名的目的来的呢?我们不得不去想这些问题,而那些天天守着电视看这些节目的广大受众们,你们又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来看的呢?这类的栏目完全是商业化运营,其中的媚俗倾向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阿多诺愤怒地说:“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甚至自从这些文化形式一开始作为商品为它们的作者在市场上谋生存的时候起,它们就或多或少已经拥有了这种性质。”[2]电影电视艺术的工业化和媚俗化倾向使他们制造出来的作品充满了标准化的情感和虚假的个性,一旦某个栏目的收视率高了,接着其他的电视台就会竞相模仿,这样艺术作品的风格会呈现出类型化的趋势,电视栏目内容也会是趋于相同,一旦这样的节目泛滥,电视受众势必会受到这种充斥电视荧屏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有可能会改变或者是放弃自己原有的价值立场。“媒介时代的娱乐是集体的狂欢而非个人的庆典,它已从古人的‘自娱自乐’转向了大众媒介时代的‘集体狂欢’。”[3]这样的大众文化产品,很少有审美价值,而审美的价值却是艺术品所具有的最大的价值,作为艺术品的审美特征丧失了,也就意味着艺术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自律性。文化工业时代的文化艺术品的创作也是遵循着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只是那些利润空间很大、能迅速占领很大市场的大众文化作品才能被纳入到生产体系。国内某些电视节目媚俗化并有所扩张的趋势已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导致电视节目的媚俗化倾向,主要还在于媒介人士疏于自律、急功近利、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现象应引起社会各层面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