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国工笔画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宋艳 发表于:2010-05-21 08:24  点击:
【关健词】尚意重型尽其精微表达意境
摘要:中国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隋唐、五代再至两宋,工笔画从幼稚走向成熟。虽然元代以后工 笔画其势渐微,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工笔画复兴,它以开放的包容性向其它艺术门类吸收借鉴,充 实自身。

 

中国工笔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回顾它的源
头,可上溯到战国的帛画。在经历了唐、宋的辉煌与 繁荣之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走人了千年的沉 寂。虽代有人才,多以匠人而论。20世纪以来,工笔 画开始复苏,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工笔画开始了 真正迅猛的发展。
现代工笔画的复兴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传统 的不断延续,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画艺术的一种革 新、新生和希望。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表 现形式,之所以能够复兴,是因为它具有许多宝贵的 品质。中国画必将走向现代,它除了应保持它特有 的宝贵品质外,还要具有时代性。
面对当代工笔画坛的繁荣景象,所有关心、关注 工笔画发展的人,尤其是立志于从事工笔画研究与 创作的人更要积极投身其中,对其艺术特性、形式语 言、美学风格,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遵从尚意重型的造型原则,还原线的独立表 现性
中国画从总体发展来看,是写意的艺术,虽然工 笔画注重形似,但是并非西方自然主义的写实。中 国画的造型观念是意象造型,工笔画虽然重形似,但 是也逃脱不了意象造型的观念。这种“意象”的造型 观强调主观的表现,但对于中国工笔画来说“形”则 具有更为独立的意义。由于它固有的形式特征,轻 视了“形”的价值就失去了它的艺术语言特色。但是 如果只重“形似”,也必然走向自然主义的模仿。中
国艺术旨在表现人的主体精神,中国绘画把这种主
体精神称之为“意”或“心”,故有“写意”、“写心”、 “写情”之说。从表面来看,中国工笔画无论是人物 画,还是花鸟画,乃至一些山水画的形象造型,都是 力求形似的。但这并不是对自然的描摹,而是综合 了主观与客观的意象。中国画大师石涛就有“搜尽
奇峰打草稿”的主张。不要说宇宙山川之变,即使同
一花草仅仅从自然属性来看,它们的精神也是各不
相同的。
从自然的“形”到主观的“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中国画在表现上的主观原则。那么在中国工笔画中 怎样处理“形”和“意”的关系呢?首先在工笔画中, “形”有着重要的地位,工笔画是以形写意,没有 “形”的工细,就不能达到“意”的高远。也就是说工 笔画是用“尽其精微”的手段来达到“意境高远”的 主旨。工笔画的“形”与“意”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然而,手段要行之有效,才能达到目的。如何理解工
笔画中的“形似”,以达到“尚意”的目的呢?在表现 手法上来看,要求工致细腻,并不是自然主义追求的 模仿再现,而是从客观物象中提炼加工、重新组合而
得到的意象。允许在把握对象内在精神的基础上, 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变形,只不过是用精细的手法 来表现罢了。今天,西方写实主义的造型原则已经 被人们普遍了解和掌握,所以在工笔画的学习中,往
往会出现这样的误区——把工笔画的工致细腻理解
为自然主义的描摹,往往追求形象的惟妙惟肖。这

样做的结果是i41J弱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语言,越画 越不像中国画,无论调动任何绘画处理手段,如何 在虚实造型上做文章,都只是把人引入乏味的自然 “实景”当中。这时,不要忘记,中国画立形的手段是 线,没有线的独芝存在,哪里会像中国画呢?中国画 的用线历经上千年的锤炼,加之毛笔和墨这些特殊 的工具,使线本身的表现与审美价值丧失殆尽,这无 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线、形、意达到完美的统一. 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正确处理好三者的 关系,是把握中国工笔画精神的关键所在。
二、尽精微。致广大
由于工笔画的工具材料与形式技巧的特征,形成 工笔画在表现上对“细节”的关注。尽其精微,而至远 境,这也正是水墨写意画呈现的一个特点。工具材料 的特性,也为工笔画的表现细节提供了足够的可能 性。同样的自然外物在表面看来是没什么差异的,但 是在不同的艺术家的眼睛里,在艺术家不同的精神状 态下却又是千差万别的。可见,艺术家都在用眼睛来 发现、寻找能够激发创作灵感的自然外物、被常人所 忽视的“细节”。没有细节真实的发现,对艺术表现而 言,自然之物也不过徒有其“形”而失其“真”了,“真” 是体现艺术要求的。五代时期山水画大师荆浩曾经 提出:“似者得其形,真者气质俱盛。”如果说“质”是指 形体之根本,那么我认为要抓住这一根本,就要基于 对自然的深刻体会和观察上。可见,对于细节的发现 与表现,正是对于自然本质的把握与认知。这与中国 绘画的“意象造型”是相吻合的。艺术家经过对于客 观自然认识与体验而捕捉到体现自然本质的细节,这 种“细节”的发现是经过了艺术家主观精神的提炼与 加工的。这种“细节”是具有主观色彩的,是主观对于 自然的选择。这绝不是对现象的一般感受,它体现着 理性的光辉。荆浩在描绘太行山的松树时就有“因惊 其异,遍而赏之,明Et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 其真”的深刻体验。从“惊其异”到“遍赏之”,再到 “复写之”,直到“凡数万本”,而后才达到“如其真”的 境界。而这里的“真”,正是经过反复认识所捕捉到的 生动“细节”。对于工笔画来说,这种“细节”的意义就 更有价值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宋代的花鸟画中得 到印证,如果这些作品失去对某些细节的描绘,可以 想见,其艺术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对“细 节”的发现与把握,对于工笔画来说,具有独特价值。 而获得这些细节则是如荆浩画太行之松一样,不仅要 观察,而且要实地写生。通过写生,抓住最具有本质 意义的细节。
通过对于自然的观察,不断培养我们对艺术的 感受力和对自然的知觉能力。“触目横斜千万朵,赏

万方数据
心只有三两枝”。在宋人的折枝花卉小品中可以看 到赏心的“三两枝”,但是这赏心的“三两枝”仅仅是 一般的提炼与选择吗?当然不是,这是从“触目横斜 千万朵”中发现的“细节”,是能够体现画家主观精神 与情感的“三两枝”。把握不住这可以赏心的“三两 枝”,那满目繁华又有何用呢?对于“细节”的理解不 正确,往往会坠入技巧与单纯描摹的泥潭。文学家(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