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以形索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nylw.net 作者:熊湘华 发表于:2010-08-24 10:12  点击:
【关健词】文言文;训诂方法;以形索义
:“以形索义”是训诂学中解释词义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引进“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既能追溯到词的本义,又能进而探求本义和引申义之何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词语的精确含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言文的内容。由于文言文远离我们的时代,其语音、词汇和语法与现代汉语相比,都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词汇的差异最为明显,成为阅读文言文的最大障碍。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很关键也是很难把握的一环就是词语的解释。笔者认为用训话的方法来解释文言文中的词语,不但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训诂是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所谓“训诂方法”是指用来探求和训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三种:“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比较互证”。本文着重论述的是“以形索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以形索义”,就是根据字形探求词义,这是传统训诂学训释词义的重要方法。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形体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因而造字时的基本意义往往可以从字形的分析中显示出来。“以形索义”就是建立在这种“形义统一”训诂原理之上的训诂方法。形训将字形与字义密切结合起来,直观形象,既能将词的本义解释清楚明白,又能加深记忆,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引进“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既能追溯到词的本义,又能进而探求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词语的精确含义。例如:
  初中语文教材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中的“卑鄙”二字与现代汉语的“卑鄙”二字意思截然不同。在这里“卑鄙”是两个词:“卑”是就地位而言的,意思是“低贱”,“鄙”是就学问而说的,意思是“鄙陋”。《说文》:“卑,贱也。”小篆的写法是在“甲”字下面加个“左”字。“甲”,是天干的第一位,这里表示地位高的:“左”本义为左手,引申为地位低的,而又处在高贵之人底下,更显示“低贱”之义。再看“鄙”字。据《说文·邑部》:“五酂为鄙,从邑,啚声。”这分析虽不十分恰当,但指明此字原来表示城邑,是人所居住之地。《礼记·月令》的郑玄注释“鄙”为“界上邑”。其左半边的“啚”字,据杨树达先生的分析,上面的“口”表示城邑的外围,跟“邑”字的上半部和“国” 字的外形所表示的一样,而其下边那个形体是“仓廩”的“廩”的最初象形字,后来加上“广”(房屋)和“禾”(粮食),方成了“廩”。显而易见,“鄙”是仓廩之所在的“边邑”(边界上的城邑)。一般说来,边邑闭塞,因而引申为学识浅陋。[1]
  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旧课本中的注释是:“军,驻军,动词”(现已取消)。余行达主编《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在非判断句中,名词如做谓语,活用成了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做谓语,意为驻军。”中学语文和余行达主编的《古代汉语》都把“军”解释为“驻军”,但前者以为“驻军”是“军”的固定义项,而后者认为“驻军”是“军”的临时意义,即名词“军”活用为动词时所临时具有的意义。到底谁对呢?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军”字的形体结构分析来予以说明。
  《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军,兵车也。”《段注》将“军,兵车也。”改为“车,兵车也。”认为“惟车是兵车”。还说:“包省当作勹。勹,裹也。勹车,会意也。”勹,《说文》:“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即古“包”字。《说文通训定声》:“军,圜围也。从车,从勹,会意。车,兵车也。”《广雅?释言》:“军,围也。”周秦时期实行车战,驻扎时即以战车首尾相接围绕成营垒,“军”的字形正体现了兵车环绕为营垒之意。由此可见,“军”本为动词,本义是“包围”。将兵车围成一圈时,当然是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因此,“军”引申有“驻扎、驻军”义。因为是军队将兵车围成一圈,所以“军”又引申为“军队”义。由此可见,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义“包围”引申出来的。既然“军”本为动词,那么“军”表示“驻军”义时当然就不是“名词活用成动词”了。[2]
  “既”“即”二字,很容易混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形训来教授“即”“既”二字,告诉学生二字的左边相同,都象器皿中盛有食物之形;而二字的右边则不同,“卩”表示一个人面向器皿就食,“旡”表示一个人用完餐离开时背对器皿。所以“即”的本义为“就食”,因而就有走向、靠近的意思,如在“即位”“即席”等词中的意义。而“既”的本义当是“食竟”,所以有“完毕”“已经”等意义。“既然”一词开始就是“已经这样”的意思(后来才虚化为连词,用来引出表推论的前提)。这样,就可使学生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及有关词语的意义终身不忘。
  我们之所以提倡把“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引入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就是因为“以形索义”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有助于探求词的本义。二是“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有助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准确的揭示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
  通过“以形索义”我们可以知道“豆”像一只高脚盘的形状,本义为器皿;“本”的甲骨文的上部是“木”(树),下面根部的三个小圆圈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是树木的根部所在;“走”的金文的上部是一个甩开两臂的“人”形,下部是一只大脚(止),表示人快跑的样子,本义为跑。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鱼我所欲也》)的说法;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舍本逐末”说法;也明白了为什么宋濂 “不敢稍逾约”就必须“录毕,走送之”的原由(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