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失范”及其与传统诗学联接的可能性(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张传敏 发表于:2010-10-18 18:39  点击:
【关健词】新诗,思路,现代诗学
现代诗学要走向成熟,成就具有中国风格的新诗,还应该将旧诗所表现的审美倾向性纳入自身重建的考虑范围,钱钟书就曾说: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 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

  现代诗学要走向成熟,成就具有中国风格的新诗,还应该将旧诗所表现的审美倾向性纳入自身重建的考虑范围,钱钟书就曾说:“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

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儿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那么浓。””’这实际上是说,中国传统诗歌在审美倾向性方面表现的主要是一种含蓄、蕴藉的“静美”。在新诗的发展历程中,不乏这种具有古典审美格调的作品,从徐志摩、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等一系列著名诗人那里都可以找到传统审美风格的痕迹。下面再以现代一些写“雨”的诗为例来稍加观照,俞平伯的《夜雨》短短几行:“短的白烛,/残照依依地,想留几番摇曳,/因流泪底初凝,/便将开始了人间底遥夜。”从字面上看,并未见“雨”,虽然说是新诗,却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古典余韵,王统照《微雨中的山游》写“迷濛如飞丝的细雨,也织在淡云之下”;朱大枬《风雨声中的梦》写的雨是“凄冷的雨丝在屋角啜泣”;蹇先艾《雨晨游龙潭》的雨则是“迷濛的毛雨飘落纷纷”;田汉的《东都春雨曲》说:“习习地风吹朱户/萧萧地雨滴银街。”至于戴望舒的名篇《雨巷》,卞之琳甚至以为其“读起来好象旧诗名句‘丁香能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从以上作品,就能明显看出和旧诗接近一致的美学情趣。
  旧体诗歌的审美特性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早已深深植人民族文化心理之中,塑造了本民族的审美习惯,成为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很难被彻底根除,当代新诗,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当然,说新诗重建要将旧诗所形成的审美倾向性“考虑”在内,不是说新诗只能体现“静美”,排斥其他美学风格。新诗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也有“壮美”一派,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天狗》等名篇以及后来很多的左翼诗歌都属此类。这一派诗歌为中国诗歌增加了新的审美元素,扩大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力,其价值不可低估。然而,考虑到当今的时代语境,新诗在重建过程中,如果能更多地体现这种符合中国人习惯的含蓄、蕴藉之美,形成本民族的特色,自然会赢得更多受众,更易走向成熟。
  总之,新诗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己立足现实、向西方学习的传统,这也是一种“常”。现代诗学对于新诗自身的这个传统,不应该,也没有办法抛弃,然而,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新诗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过度否定旧诗的倾向,从而才能以一种更宽容的心态,和传统衔接,重建新诗规范、确立中国自身的诗学体系。只有这样,新诗才能真正获得民族性,真正获得在世界诗坛上的地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