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论研究的新创获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寇鹏程 发表于:2010-10-19 14:12  点击:
【关健词】西方文论;中国命运;学术情怀;学术范畴;汉译西方文论
代迅的新著《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一,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二具有独特的学术关怀;三,提出了一些有创见的学术范畴;四,文学批评的“文学性”强;五,理论可读性强。

200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代迅教授历十年之功写成的《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是在比较诗学新视野下检视中国近百年文论发展历史,超越了民族主义与西方主义的宿命,提出了一系列独到学术范畴的一部高质量的研究专著,有如下几个显著特色值得称道:
  
  一、独立的批判精神
  
  全盘接受西方文论以西方文论改造中国文论,拒斥西方文论以恢复中国古老文论传统,这种不是西就是中的对立争吵,几乎贯穿整个现代文论史。代迅在清晰梳理中国现代文论发展轨迹的历史考辨中,力图还原西方文论的西方语境与西方文论在中国的中国语境,以学者清醒独立的批判意识对狭隘的民族优越感和盲目的西方崇拜进行了批判,没有盲目跟随任何时髦的潮流来领导“话语权”,而是提出中西的“对接、融通”,通过“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与“中国文论的西方化”这种双向逆行来走中国自身的文论发展之路,这才是真正有可行性、建设性的中国当代文论发展之路。反观中国文论近些年来的热闹,西方“话语霸权”的狂热追随,中国传统国学的运动式“复兴”,这些实际上都没有充分顾及到中国当前独特的语境。中国当前的现代性不是古典中国,也不是西方现代性,它是在自身文明进程与文明特质选择下,与西方龃龉近百年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我们回不去了,也成不了西方,所以,任何简单的“回去”与“投靠”都不解决问题,而那种清醒的“融通”、“对接”、“挪移”的螺旋前进的做法,才最有启迪意义。
  
  二、独特的学术关怀
  
  任何研究国外文论的中国命运都回避不了俄苏文论对中国的巨大影响,这是中国独特的国情决定的。代迅这部著作也不例外,专章研究了这个问题而又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独特学术关怀。代迅略人之所详,详人之所略,集中研究了在中国“被遮蔽”的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论。这三位理论家在艺术社会学、艺术意识形态学与艺术情感认识论方面,对中国文论格局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代迅教授这一“非季莫菲耶夫体系”的“发现”,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对于艺术社会学、意识形态学,代迅教授也以平和全面的眼光分析了它们在文论中独特的贡献以及在中国独特的历史进程。如托尔斯泰的情感传达说,由于与中国言志缘情说较为吻合,一般研究往往是简单比较认同,但托尔斯泰认为唤起自己体验过的情感并传达给别人的这种情感越深,作品的质量就越好,这个观点实际上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因为文学作品里的情感往往要有一定的限度才恰到好处。不管是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还是读者,如果完全被情感控制。文学的多维意味也会受到影响,“痛定思痛”的创作、理性的制作等也并非毫无道理,中国文学理论强调“热心冷眼”就深得文学三昧。托尔斯泰一味强调情感也有偏颇,代迅在分析托尔斯泰这一理论时的多层面论证,对其优劣影响的分析显出很深的“洞见”,很有启发性。
  
  三、有创见的学术范畴
   该书一个令人兴奋的收获是提出了一个富有创见、值 得继续丰富和探索的新的学术范畴,这就是“汉译西方文论”,为中国当代文论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之途,是一个新的知识生长点,我们研究的西方文论实际上并不是西方的西方文论,而是经过我们选择、编译、变异了的汉译西方文论,自然,它也不是中国文论。而是一个独特的地带,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变异学”、“比较学”,但这一学术领域长期在笼统的“西方文论”名目下被遮蔽了。代迅指出这种“汉译西方文论”中间地带的存在,表现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西方文论的西方语境、中国文论的传统渊源、中国文论的现代生成、西方的现代性语境、中国文论的当代现状,等等,该书涉及的学术思想资源极其丰富,时间跨度极大,在这种宏阔的学术视野之下,对很多问题的评论才显得有说服力。对这种比较文学式的“总体文学”研究,曾有一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能研究好一个人、一个历史阶段或一个国家的文学、文论就不错了,认为“中西”方的比较研究大而无当、空疏浅薄,这其实也是一个误解。“总体”比较研究可能空疏,但却也可能是理论大师形成的必然之途,代迅在这种宏阔的学术视野之下的个案研究也较为精深,宏观的历史线索的梳理,既有细节又有视野,这种贯通古今中西的尝试没有蜕变成空疏的缺点,而是变成了恢宏气度的优点,这是本书的一个长处。
  
  四、文学批评的“文学性”突出
  
  文学理论近年来长期处在一个特殊而又尴尬的位置上,建国以来,新中国的文学理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霸权”理论,它的信号往往和重大的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文学理论成了意识形态中心话语理论之一而显得很“重要”。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政治批评,远离了“文学”,还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着意改变这种状况,强调文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形态,注重文学理论自身的知识性、逻辑性、体系性。但由于已经与传统中国文学理论话语疏远了。言说方式、知识形态都已经是西方形态的了,我们只有大量引进西方各种文学理论体系,中国文论界虽然热闹,却大多是首先在一种哲学思潮的指导之下建立起来的文论话语,成了西方各种文论话语汇集的试验场,那种在大量的“文学”欣赏、评论基础上的中国当代文论仍付阙如,近年来,一些学者又大力鼓吹文学的“文化”研究。用社会文化的思想分析代替了“文学”的感受与“文学”的鲜活经验,本来,连“文学”自身范围内的很多作品都还不能有效解释,而现在“文学”理论又发现人们阅读、欣赏的很大一部分已经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广告、流行歌曲、时装表演、演唱会等,所以,大力提倡文学理论也要跟上,要研究、解释人们这些“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要把一个成功的营销案例、生日派对也作为一个文学经典来分析,文学理论要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审美”现象,要扩大文艺学的研究范围,要“越界”,文学研究要变成“文化”研究了。面对“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称”的文化,怎么去寻找文学理论的“文学性”,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如果说文学理论不一定是:文学的”理论,而是一个“社会”理论,那么文学理论可以是任何一种理论厂,对象的庞大导致对象的迷失,对象的迷失导致文学理论自身身份的迷失,“过度膨胀的解释欲”必然导致文学理论无所适从,没有可操作性,丧失其作为理论的品格,导致“文学理论”的消失。这种文学理论的“越界”,要解释人们日常生活各种现象的愿望,其实是对文学理论力(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