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的歌》:现代意识与传统思维的融合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赵林生 发表于:2013-03-28 20:30  点击:
【关健词】艾青 《归来的歌》 人的文学 古典诗学传统
艾青在新时期出版的《归来的歌》是现代意识与传统诗学思维融合的诗歌合集,这个传统诗学的逆子贰臣融通了“人的文学”的现代理念与古典诗学“言情言志”“立象尽意”“境生象外”等诸多传统诗学思维。

 能够进入我们研究视域的文学文本,对于生活均应该有作家独到的体验、理解和表达,而对于它们的阅读、理解与阐释,我主张,悬搁所有的理论先见,以阅读者自身的生命体验进入文本,以实现生命与生命的纯真对话。这一组共七篇论文,从文本的选择、论题的确定、论文的修改,我自始至终均参与其中,其基本的研究理路就是如此。这些论文固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均有自己的一见之得。如赵林生通过《归来的歌》的阅读,发现以“新”叛“旧”的艾青不仅传承着“五四”新文学的“新”传统,也延传着中国古典诗学的“旧”传统;李娜通过《黑骏马》的阅读,发现草原文明的价值基点是牧民的个体生命,等等。
  ——曹禧修(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摘 要:艾青在新时期出版的《归来的歌》是现代意识与传统诗学思维融合的诗歌合集,这个传统诗学的逆子贰臣融通了“人的文学”的现代理念与古典诗学“言情言志”“立象尽意”“境生象外”等诸多传统诗学思维。
  关键词:艾青 《归来的歌》 人的文学 古典诗学传统
  艾青曾在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掀起过两次新诗浪潮,其重磅武器就是以“新”叛“旧”。但细究起来,这个传统诗学的逆子贰臣不仅传承着“五四”新文学的“新”传统,也延传着中国古典诗学的“旧”传统。他从牛棚中归来,重新歌唱,在新时期出版的《归来的歌》就是现代意识与传统诗学思维融合的诗歌合集。
  随着新时期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在“文革”中遭受重创的古典诗学传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再度激活。一批归来的诗人重新追求文学的真实性,他们不仅承传“五四”时期现实主义诗学的批判传统,也延续了晚明以来的个性精神,而艾青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正如他自己在《诗论》中所阐述的那样:“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诗的音节,就是生活的节拍。”“只有忠实于生活的,才说得上忠实于艺术。”① 《归来的歌》中的每一篇诗作都有着扎实的生活基础,同时又有着对日常物象的审美超越性,他能从盆栽、仙人掌、石、镜子、柏林的墙等意象中找到与人们的命运相联系的关节点,将“深沉的思考与饱满的诗情常和人民的忧患与欢乐相一致,而这正是将诗歌的触角较深地伸向历史和社会的土壤的结果。”② 《鱼化石》表面是写活鱼成石的生命悲剧,而实质上是控诉人性被阉割的时代悲剧。诗人从化石的身上活脱出被时代洪流所席卷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用深埋地下的黑暗时光隐喻人们惨遭打压的灰暗年代,用化石的被发现预示新时期的觉醒,试图借此还原生命的原初状态,在诗歌的最后还跳出其情感框架揭示出“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超越时代的普遍哲理。正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艾青的诗歌之所以扣人心弦,这与他自觉地站在人的立场,力求使人的心声得到表达的创作信念是分不开的。
  细读艾青新时期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歌不仅有着“言情言志”的古典诗学传统,同时也有着“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延传并深化“五四”新文学的人文精神。艾青在创作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格理想,不懈地追寻着人性,强调个体的价值,将民主和自由融进了他的灵魂与诗作。在他眼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光的赞歌》),可是虽然每个人只是如同微尘一样渺小,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能量,并且只要人们一心,那么“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光的赞歌》),而这种光明,恰恰正是民族的希望之光!在这里,人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人甚至成了光明的缔造者,这预告着“神”的时代已经过去,“人”自己的时代已经来临。诗人呼吁人们应该勇于追求极致灿烂的人生:“我们在自己的时代/应该像节日的焰火/带着欢呼射向高空/然后迸发出璀璨的光”(《光的赞歌》),从而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最极致、最美好的呈现。那么又应如何来实现这种璀璨人生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燃烧!“我们在运转中燃烧/我们的生命就是燃烧”(《光的赞歌》),燃烧是人们追求光明的手段,是人们应有的生活状态。
  人道主义是艾青诗歌叙事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艾青的许多诗歌总是充满着悲壮之美,不论“个人处境如何困厄,也能排除自怨自艾,唱出自爱的、自尊的,闪发着自强之光的歌来”③,如他笔下的礁石在面对无休止的海浪摧击时,即便“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却仍然“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这微笑,是困苦的自信,是强者的蔑视,它的背后暗藏着一个不屈不挠的灵魂!而艾青之所以能笑看风云,乐观而洒脱,是因为他把人类看成是一个顺应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即使自己消灭了又怎么样呢?人类还是在发展的么!”④,就算“亿万年的泪/汇聚成海水”,可是“终有一天/海水和泪都是甜的”《海水和泪》,没有泪水的那天也终将会到来,这种坚定的信念给了饱经蹂躏的人们以心灵的慰藉和继续前行的勇气。正是由于艾青“将哲思和象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用浅显的事物启迪人生,使得艾青诗歌具有人道主义的深度”⑤。
  在艾青眼中,“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⑥。 因此他在构思的过程中总要为自己难以捕捉、飘忽不定的思想观念找到一个契合的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将美凝结在纸上,这恰恰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核心命题——“立象尽意”的体现。艾青的艺术感觉非常敏锐,他“善于借感觉力捕捉意象,把意象再有机组合来进行抒情”⑦,“所以有些人们司空见惯,似乎具体得难以入诗的东西,经过他的精巧构思和集中处理,也能提炼出使人意想不到的主题”⑧。 在一般人眼里,盆景是一种艺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可是艾青却发现这些盆栽都是病态的,它们“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在“生长的每个过程/都有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无法像普通花木那样“自由伸展发育正常”(《盆景》),正如劫后余生的中国,是一种畸形的存在。诗人借此发出了内心积淤许久的愤怒与痛苦,揭示出那个动乱年代对人性的践踏和灵魂的扭曲,从崭新的角度解读了盆景这一普通的事物。这种对于“近取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