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话语”的三元谱系结构及其嬗变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徐扬尚 发表于:2013-06-17 22:42  点击:
【关健词】严羽;意象话语;三元谱系结构;嬗变;妙悟
摘要:严羽《沧浪诗话》的“悟有分限”又作“有分限之悟”。后说符合既定意义、文本语境与文化话语诉求,也更具胜意。原来,严羽的妙悟三分:有一知半解之悟、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正是中国文论“意象话语”立足“言—象—意”之辨的“言—不言—言不言”与“情(物)—物(情)—情物”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严羽“诗话”中“正—对—合/变……”的嬗变轨迹、规律与特性的论述,与西方文论中“形象话语”立足“言—意”之辨的“言—在”与“主—客”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反”二元体系结构的嬗变轨迹、规律与特性的描

     一、严羽“妙悟说”的“悟有分限”
  当为“有分限之悟”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的不同版本对妙悟的表述不尽相同:尹嗣忠校明正德刻本作:“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①清乾隆刻本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为:“然悟有深浅: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②两字之差,意义天壤:正德本两分妙悟,二元对立,别无他说;乾隆本则自觉纳入中国文论由先秦“赋比兴说”、刘勰“意象说”、王昌龄“意境说”、金圣叹“化境说”、王国维“境界说”等所共同体现的“意象话语”之“言(言不尽意)—不言(立象尽意)—言不言(意生象外)”与“情(情意难言,托情于物)—物(借物传情,睹物生情)—情物(情在物中,物以情观)”③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只不过是与“正—对—合”明合,而与“言—不言—言不言”与“情(物)—物(情)—情物”暗合。半解之悟,就是未入悟门,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假悟(言/言不及意/象/正);与之相对,分限之悟,虽入悟门,却不够全面彻底,程度有限的限悟(不言/不言而心会/心/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方是透彻之悟(言不言/意生言象之外/心象/合)。依据我再三强调的中国文学意象与文论概念解读,立足既定意义诉求,立足文本语境诉求,立足文化话语诉求的“三个立足”范式④,两相比较,乾隆本显然更符合“分限”概念的既定意义、《沧浪诗话》的文本语境、“妙悟说”生成的“意象话语”。
  (一)“妙悟说”的既定意义诉求。分限之“分”,甲骨文上“八”下“刀”,意谓分割;金文、小篆与甲骨文近似。《说文》:“分,别也。”本意“分割”。“限”字金文左似山崖,右为眼睛之下一人右侧立,表示一人回头看而视线为山阻隔。小篆变金文左山崖为“阜”右眼睛为“目”。隶变“目”“人”之形消失。《说文》:“限,阻也。”本意“阻隔”。由此构成的“分限”概念有两读与两用:读分(fēn)限,唐宋时用意有二:一是限制、约束;二是界限、限度。读分(fèn)限,唐宋时用作本分、天分。以此解读正德本的“两分妙悟”,其“悟有分限”之说显然落空:分限之悟与半解之悟,明显属于似是而非的假悟,与领悟真谛的真悟,属于性质不同而非深浅之分与限度之别。若是将“悟有分限”解读为悟的天分、学力及其限制,以此作为形成透彻之悟与半解之悟之分别的成因,本身倒是没有问题,可是令“悟有深浅”之说成为多余。反之,对照“分限”的上述“能指”,以此解读乾隆本“三分妙悟”,“分限之悟”即有限之悟的意义,立刻凸显,与半解之悟、透彻之悟所构成的深浅程度差别,不言而喻,其性质差别,亦在其中:所谓半解之悟,就是指限于天分或学力,未入悟门,似是而非的假悟;分限之悟,就是指已入悟门,尚未透彻,有所局限的限悟。
  (二)“妙悟说”的文本语境诉求。《沧浪诗话》妙悟三分,照应历史,由此形成立足“妙悟说”的唐诗“三阶段说”:“论诗如论禅:汉、魏、晋等作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⑤其中,严羽误读唐宋佛学宗派的三分说,招致清冯班等后学的批评,从反面说明:唐诗之悟与禅宗之悟的“三级对应”观念,在严羽那里已形成自觉。因此,与妙悟的“三阶段说”相配合,《沧浪诗话》另有“学诗三节说”:“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⑥可与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诗之三境与学诗三境说”并读:“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学诗之三境也。”⑦《沧浪诗话》既标举妙悟,又推崇兴趣:“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⑧如同“妙悟说”,莫不体现为“言—不言—言不言”的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有趣(无理)之诗(言/正),(有理)无趣之诗(不言/对),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之诗(言不言/合)。
  (三)“妙悟说”的文化话语诉求。来自印度佛学与文论“情味话语”,立足层次、深度、过程、品质及其逐层递进、水到渠成的嬗变看待事物的观念,十分明确。就此而言,“妙悟说”体现感悟的层次、深度、过程、品质及其逐层递进、水到渠成的嬗变的“三分妙悟说”,也比体现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是或不是之“两分说”,更符合严羽以禅说诗的佛学理念。表面上看,严羽所谓“妙悟”与司空图等所谓“意象”、“意境”、“韵味”属于不同类型的文论概念;事实上却殊途同归:套用佛语“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传灯录》),“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五灯会元》)等所言说的文学意象、意境,因此同属于中国文论的意象概念和意象相关概念。通观中国文论史,我们发现:共同体现“言—不言—言不言”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的意象概念,先秦“赋比兴说”、六朝“意象说”、唐代“意境说”,共同构成了“妙悟说”意义建构的文化语境。且不必说“言—不言—言不言”文艺言说方式又植根于《易传》、《老子》等儒道经典,以伏羲立象尽意作八卦、仓颉象形会意造书契的神话为原型;试图“借西代中”的西方文论“形象话语”,立足“言—意”之辨“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形象说”等,最终却事与愿违,被文化传播、接受与变异之规律这只无形之手,纳入三元谱系结构的中国文论“意象话语”,走向“本土化”的事实,从反面说明:三元谱系结构已经成为中国文论“意象话语”的生成机制,由此制约着严羽“妙悟说”的意义建构:半解之悟(言/言不尽意/正)、分限之悟(不言/不言而心会/对)、透彻之悟(言不言/言以立象、意生象外/合)。(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