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背景下男性视角的爱情经济学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徐妍 刘璐阳 发表于:2014-04-14 20:18  点击:
【关健词】《伤逝》 现代性 男性视角 女性观
  摘 要:小说《伤逝》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用倒叙结构中的对比性诗化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充满现代性悖论的婚恋观与女性观。作为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间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涓生在反叛传统之时,仍然难以彻底告别传统女性观的影响。鲁迅不是在道德层面上批判涓生之罪,而是在生存要义的前提下,呈现出了爱情的脆弱本质。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21日,自发表以来,多有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阐释。如周作人及有些日本学者将其理解为鲁迅对自身生活的影射,李荐农和叶生机将《伤逝》理解为鲁迅对于五四一代人爱情与人生的指导,李长之在他著名的系列论文《鲁迅批判》中细致地体察了《伤逝》的抒情艺术品质,1980年代初期,《伤逝》的阐释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记忆,却又被窄化为一篇反思五四时期个性解放局限性的启蒙小说,直到19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思想解放进程的加速和国外思想方法的引进,《伤逝》被纳入到多种研究方法中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现代中国文学三十年》中的文学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一些论者的诗学视角、女性批评视角等等。我对《伤逝》的思考正是建立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我承认上述研究的历史推进,但是上述研究毕竟有其可以补充的空间。《伤逝》虽然不是一般意义的爱情小说,但它如何表现了鲁迅充满现代性悖论的婚恋观与女性观,值得重新解读思考。
  一、男性第一人称独白的罪与罚
  进入《伤逝》的开头,一个纠缠着罪与罚的强烈情感冲撞的句子如巨浪一样迎面扑来:“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①随后小说主人公涓生的思绪如纷繁的浪花,互相撕咬着席卷而下。我们被带入一个男性第一人称独白的文本世界里。
  借助小说的副标题——涓生手记,我们很容易知道小说开篇的话语是日记中的一段写给自己的独白。一向节制情感表达的鲁迅在《伤逝》的开篇任主人公的情感恣肆宣泄,难免不让熟悉他的读者感到惊异。究竟是怎样的不可抑制的情感越过了作者一向坚持的客观和冷静的艺术原则?或者,鲁迅借助《伤逝》试图探索另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继续阅读下面的文字。
  不但如此。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②
  在这两段中,最醒目的语词是“寂静和空虚”。它们虽然是飘渺之物,但对于涓生而言,却是一个实体。至于爱情?爱情不过是暂时忘却空虚和寂静的虚空之物。寂静和空虚的无所不在以及人物对于寂静和空虚的抵抗,这既是涓生回忆的动因,也是《伤逝》让情感成为主导性力量的一个主要动因。
  值得格外注意的是小说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作为一种限定人称,本来有着相当的限制性,如叙述学理论所说:“第一人称的选择有时局限很大;如果‘我’不能胜任接触必要情报,那么可能导致作者的不可信。”③但是,它也显然有着它的悠长:它可以深入到“我”的灵魂深处,以提供最私密的“情报”。在《伤逝》中,鲁迅充分扬长避短。让“我”在内心世界的探索里发挥第一人称的功用,甚至将其发挥到一种极限。《伤逝》自然的时间顺序由此被切断,因为在第一人称的独白中心理的时间顺序具有绝对的力量。尤其,小说的男性第一叙述人称具有一种强大的叙述力量,他以男性视角统治小说的叙述空间,也统治着受述者——子君的命运,进而也统治着读者——读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只有倾听的份儿,一点也没有停留的余地。
  正是在男性第一人称的统治下,《伤逝》的主体结构由倒叙时间素构成。倒叙,对于“我”而言,不仅是时间的追溯——在倒叙中追忆那段因逝去而倍加怀念的一段情感,而且是精神的悔与痛。所以,小说表面上是在追忆过去的爱情时光,实际上则是接受灵魂的罪与罚。可以说,驱使“我”追忆的动因不是单纯的爱,而是与爱纠缠在一起的罪与罚。
  由此,我们回答前面的问题。其一,寂静——空虚——寂静的生命循环让作者超越了理性的规定。其二,男性第一人称的情感独白构成了鲁迅的现代诗化文本。
  二、男性视角下的想象话语
  按照内容划分,小说的主体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恋爱与同居。由此形成了倒叙结构中的对比性诗化结构。如果说爱情的过程让人甜蜜和幸福,那么,爱情幻灭后的婚姻则让人痛苦和绝望。从这个意义上,爱情意味着美与梦,也就同样构成了罪与罚。
  我们先解读小说中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过程。“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④,涓生对子君的思恋及其担心子君而产生的胡思乱想,表现出了热恋时“我”的心理状态。这场刻骨铭心的恋情由于第一人称的独白式叙述,将热恋时期“我”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格外真切、真率。按照叙述学的理论,“‘我’讲述的是关于我自身的情况”⑤,所以,只有“我”才真正感知我自身的情况。这段独白既表明了涓生思念子君到了极致的体验,也隐含了这一切的思念都成了日后的罪与罚。
  在男性视角下,涓生幸福的原因不过是他由于子君的到来而拥有了话语的权力。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以话语形式作为自己的身份、存在方式。到了涓生这一代年轻知识分子,曾经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仍然将话语作为一种知识的权力。如子君一样的知识女性在涓生眼里也不过是一位被话语权力掌控的倾听者。因此,这段回忆里,只有涓生一人在“一言堂”,子君没有任何独立、平等的声音,只有“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而且“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子君的形象仅犹如借助太阳发光的月亮。
  在恋爱阶段的描写,鲁迅遵从了恋人们在热恋时的普遍性规律。情侣们在热恋中所爱的对象只是心造的幻象,与对方的真实状况并没有根本的关联。只是这个爱情故事与一般的偶像剧本质不同的是:它始终以爱情的名义承担着五四文化背景下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职责。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不是仅仅追寻个人的幸福,而是以追寻个人幸福的方式反抗传统封建文化的规训。

     然而,充满悖论意味的是:涓生作为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间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在反叛传统之时,仍然难以彻底告别传统女性观的影响。所以,小说以第一人称独白方式讲述的爱情故事不过是男性视角的规定下的想象话语。即这个情感故事的真与幻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子君。与其说子君吸引涓生的原因在于子君自身的魅力,不如说是子君暗合了涓生的男性视角下的现代女性观。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