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教学方法,让经典音乐充满活力与魅力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孟振华 发表于:2011-10-14 21:47  点击:
【关健词】音乐教学;心得
音乐教学是以欣赏为主要教育手段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来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不单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传统的音乐教学刻板老套,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转换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让经典音乐充满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多重刺激,创设学习情境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种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为使学生有效地感知音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体验教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此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形式,与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整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师生共同创设一个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满载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通过多媒体创设出夕阳下湖面波光粼粼,渔夫架舟归来,两岸垂柳轻拂,渔歌互答,若远若近的动人美景。这愉快的歌声、迷人的景象,使学生有种未听曲调先有情的感受。这时候再仔细欣赏古筝多种技巧演奏出的《渔舟唱晚》,学生们就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很容易就体会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画面,并得到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其实,“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特别是时间较长的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就出现了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
  音乐家柯普兰说过:“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有时,教师一味的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而忽略培养学生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特点,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把音乐作品说“死”、说“僵”,这都是不可取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不要只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更主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例如开始上课时,不说出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这种教学,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如上《蓝色多瑙河》一课,教师只作简单导入,接着便让学生初听。初听后,教师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各自感受。有学生说这首情绪活泼欢快,犹如描绘春天早晨的阳光、森林;有的说这首作品让自己想起了快乐的往事等。教师不需要步步传授,学生已把内涵基本体验和感悟。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情况作简单介绍,然后让同学们编排舞蹈进行表演,还可结合其他乐曲进行表演,让同学们对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实践活动,这样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教学。
  
  三、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音乐欣赏课,不仅通过听、唱等方式,还可以与其他的方法联系在一起。比如,有些作品篇幅短小,音乐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共鸣,像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江河水》,可让学生们画画;《二泉映月》,可让同学们写诗等等。有些较大篇幅的作品,其中的某一乐段亦可采用这种方法。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段,听后,让学生说说彼此感受,谈谈随音乐而产生的联想。有的同学会说:“乐曲以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来象征祝英台,以低沉浑厚的大提琴来象征梁山泊,并且两个声部交替出现,给人一种仿佛两人对话的感觉,形象的再现梁祝十八相送时的缠绵与无奈。同时小提琴以带休止的旋律来表现祝英台当时那种欲言又止的情形。”梁祝故事较为熟悉,学生的感受,足可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
  对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中外民歌,在欣赏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听相关民歌、描述各国或各地区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之后学唱民歌,最后创作民歌,这样,不仅让同学们理解了民歌特点,又以同学们为主体感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比如欣赏我国陕西民歌《赶牲灵》,先听录音,然后让同学们说出歌中所表现的内容,大多同学都能说出曲目属于陕北民歌,然后再让同学们说一说陕北一带的地理条件和民风民俗,教师作适当补充。接着学唱歌曲,然后让同学们创作歌词,上台表演。这样不仅能让同学们熟悉曲目,复习地理知识,更能使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与表现才能,一举多得。而教师只起到辅助学习作用,轻松教学。
  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只有转换教学方式,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只有让学生占有主体地位,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学生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冯新平.音乐欣赏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2006.
  [2] 孔繁昕.试析音乐欣赏在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中的功能与途径[J].甘肃高师学报,2006 .
  [3] 唐榕.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8).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