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陨落的爱国赤子郑志声

来源:《岁月·下半月》(WWW.NYLW.NET) 作者:孙伟 钱丽伊 发表于:2011-03-13 14:20  点击:
【关健词】重庆;爱国音乐家:郑志声:短暂一生
陪都是1937年11月到1946年5月期间重庆的称号。时值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此间重庆的地位头衔有:“中华民国战时首都”、“中华民国永久陪都”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司令部驻地”、大韩民国战时陪都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我国第一位专业指挥家郑志声,怀揣

引言:20世纪40年代,是一个风雨飘渺的时代,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社会各界纷纷举起抗日旗帜,重庆文化界也同其它各界一样,涌现出了一批爱国志士,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在这一段抗日救亡的历史中,四十年代初的重庆乐坛上,爱国音乐家郑志声是最为活跃,最为引人瞩目的一员,他把人生最绚烂的最后14个月献给了山城人民、献给了音乐事业、更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一、痛恨倭寇毅然回国 激情创作歌剧《郑成功》
  
  爱国音乐家郑志声原名厚胡,是当年蜚声陪都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1904年12月17日生于广东中山县,1927年在里昂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乐队指挥,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郑志声虽身在异乡,却心系祖国,抱着立志改创中国音乐事业的宏愿。
  (一)战乱期的国立歌剧学校的存亡得力于海归郑志声
  1.炮火中辗转生存的国立歌剧学校
  国立歌剧学校的前身是山东省实验剧院,由当时留学归国的赵太侔和名噪一时的京剧须生王泊生于1929年在济南创办,并分任院长和教务主任(赵太侔于1930年离任)。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当时和田汉在上海领导的南国社齐名,由于隶属于教育厅,所以剧院不止进行演出活动,还是一个教育机构。王泊生办剧院是要实现京剧与乐剧结合创建中国歌剧的宿愿,所以开设了众多理论课程,并创作演出了实验性戏剧《岳飞》。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威胁济南,剧院被迫南迁,辗转于开封、武汉、长沙等地,靠演出《岳飞》等戏的收入解决生活问题并积累了一部分资金。1938年春抵达重庆,在大梁子45号购置了一栋四层楼的老房子安顿。经王泊生多方呼吁奔走,终于在1941年教育部批准剧院改称国立实验剧院,此时剧院已有一个实验京剧团、一个实验管弦乐团、一个有三层观众席德实验剧场和一个培养艺术所需的各种人才的歌剧训练部。为了发展中国民族新歌剧的设想,摆脱过去所作的昆曲改革,平剧改革的路子,聘请在作曲方面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来剧院教学迫在眉睫。
  2.众望所归的留法教授郑志声到来 (二)未完成的民族气魄歌剧探索之路
  郑志声离开圣心中学到海外求学时,只是个外国教会中学学生,接触民族音乐机会并不多,在法国的习作中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孜孜以求的是创造出游中国气魄的歌剧,在巴黎和世界各地演出,弘扬中国音乐文化。但是,抗战爆发,先生决心报效祖国,回国来到了中山大学任教,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的爱国热情,郑志生投入了《满江红》的谱曲当中,这部新曲气壮山河、洋溢着革命时代的雄壮气势和收复被侵略所占领国土的决心。其中,古词新用的大胆创造,不仅突破传统的五声音阶对作曲技法上的束缚,而且还成功的运用了二十世纪世界新音乐潮流的新颖作曲技法,民族风格浓郁,走出了探索民族音乐的第一步。1940年受聘来到重庆后,更是日以继夜,投入极大地耐心和精力把创作放在另一部歌剧《郑成功》的创作探索上。先生知道,要创造出中国的气魄歌剧,就要深入的研究民族音乐。实验剧院有自己的京剧团,经常演出京剧,是学习的便利条件。他还利用教学和排练的空余时间,到重庆的戏园、书场看川戏、听曲艺,积极为自己的歌剧积累素材。虽然最后只有四个片段问世,但乐曲结构完整清晰,“曲调主要使用五声音阶,必要时才有所突破…….三四十年前,有意识地将西洋作曲技法与民族风格结合的尝试刚刚起步,有些人还在刚刚起步阶段,郑志声在这方面取得的经验是很可贵的——王震亚(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一期)”。
  可惜由于战火不断,待遇菲薄和工作特多,在郑志声为创造中国气魄新歌剧的事业正缓缓前进的时候,终于累倒了,哪怕是在南温泉短期养病期间也都带着歌剧,《郑成功》,想着未完成的谱曲任务。另人敬佩。
  
  三、挥指抗战千军之声 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郑志声自从来到重庆,就开始了他长达14个月的奋斗热情,并一直贯穿始终。作为当时赫赫有名的中国专业指挥第一人,他不仅手把手提高了管弦乐团的整体演奏实力,迅速成为“陪都三大交响乐团“之一。还积极投入各种演出当中,等到当时山城人民的高度赞赏和评价,是当之无愧的爱国指挥家。
  (一)短暂一生 用指挥棒挥舞着战斗激情
   郑志声在重庆的工作可以用工作狂人来形容,因为他除了训练乐团、创作歌剧、研究技法以外,还积极奔走在演出第一线、用他充满魔力的指挥棒、传递着战斗的热情和信心。
  1941年春季,重庆主办了第一个“千人大合唱”。“千人大合唱”是由二十多个重庆和附近的合唱团体组成。指挥有四位:实验剧院管弦乐团指挥郑志声为第一指挥,音乐干部训练班副主任吴伯超为第二指挥,中央广播电台管弦乐团指挥金律声为第三指挥,李抱忱为第四指挥兼行政和训练事务。作为第一指挥,先生指挥演出了《旗正飘飘》、《抗敌歌》、《胜利进行曲》、《歌八百壮士》、《我爱大中华》等黄自、贺绿汀、李抱忱、夏之秋名家的作品。还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民为邦本》,以激励广大群众奋起抵御外侮,恢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1941年4月,当时的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组织在渝的三大管弦乐团在国泰大戏院联合演出,是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界的一桩盛举。第一天马思聪指挥中华交响乐团演出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和他自己的《思乡曲》等作品。第二天吴伯超指挥国立音乐实验乐团演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和他自己的合唱曲《中国人》等作品。最后一天郑志声指挥国立实验剧院管弦乐团演出莫扎特的《第十一交响曲》和他自己的《满江红》和《郑成功》片段等作品。演出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满江红》受到了极高的评价。此后不久,他又接替马思聪任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该乐团整容整齐,是当时国内水平最高的交响乐团。郑志声接受指挥后,这个乐团也变得越来越有生气。
  同年,为响应“一元献机运动”举行了“雾季首次音乐大会”他指挥了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岩穴》、德彪西《第一组曲》、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三、四乐章,《第七交响曲》的《谐谑曲》和他本人创作的《郑成功》片段,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此后,中华交响乐团还在他的指挥下开过几场音乐会,他的指挥风格热情而流畅,代表着当时我国指挥艺术的最高专业水平。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黑死病”夺去了郑志声的生命,于1941年12月21日在重庆逝世,年仅37岁,实为我国音乐界一大损失。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