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历史和购买力演变(3)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WWW.NYLW.NET) 作者:陈明远 发表于:2011-02-28 11:16  点击:
【关健词】物价学,货币学,分析
四、人民币的币制改革 自1955年3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币制改革,在全国开始发行新人民币(第二套),同时收回旧人民币(第一套),新人民币1元=旧人民币1万元。最小币值新币1分=旧币100元。这时物价已经比较稳

  
  四、人民币的币制改革
  
  自1955年3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币制改革,在全国开始发行新人民币(第二套),同时收回旧人民币(第一套),新人民币1元=旧人民币1万元。最小币值新币1分=旧币100元。这时物价已经比较稳定了。
  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取消“工资分”制度,实行物价津贴制度。
  1957年12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发行10元券纸币和1分、2分、5分的金属分币。“大跃进”引发灾难和饥荒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通货膨胀。
  1959年10月国务院决定提高牛肉、大豆和豆油、花生和花生油的收购价、销售价。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1960-1961年度物价(官价)上涨的幅度为16.1%,而若考虑到农贸市场的“议价”飞涨惊人的情况,实际数字远高于此。人民币随之急剧贬值。
  1966-1976年间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使得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这十年间,全国职工基本上没有提过工资,但人口增长失控,生活水平连年下降。
  “四人帮”倒台以后,自1979年11月起,政府才给全国10%的职工增加工资。同时,提高猪肉、牛肉、羊肉、家禽、蛋类、蔬菜、水产品、牛奶等八种主要副食品的销售价格。
  随着物价的逐年上升,1985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1角、5角、1元金属币和20元、50元、100元券纸币。90年代发行的1角、1元金属币,其尺寸大致相当于最早的1分、5分金属分币。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四十年间人民币的购买力实际变化。
  1.“标准银圆”和“标准人民币”的比较。那么,这半个世纪以来人民币的币值(每元购买力)如何呢?
  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曾统计比较分析得出人民币的币值折算比例。折算方法是:
以抗战前半年即1937年1-6月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六大城市二十五种主要商品物价的平均指数作为基数100,则1955年为245,1956年为246。这就是说,1937年上半年法币1元的购买力,相当于1955年人民币2元4角5分,或1956年人民币2元4角6分。考虑到1936-1937年间物价指数上涨22%,而在1930-1935年之间物价基本平稳的情况,那么,可以说1930-1935年银圆1圆相当于1937年上半期法币1元2角2分,或1955-1956年的人民币3元。
  也就是说,在货币购买力的对比上,我们以法币币制改革(1935年底) 和人民币币制改革(1955年3月)为两个主要的参照点,即以银圆币值与新人民币的起始币值为参照点。
  如果将1935-1936年代的物价(银圆币值)抽样与1955-1956年的物价(人民币值)相比,30年代中期银圆1圆的购买力,相当于50年代中期人民币3元左右。
  这种估算方法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证。
  《中国经济年鉴》表明,1934年华侨在上海市工商业的投资额约为3000万银圆,折合1955年人民币约9000万元。
  也就是说,1934年银圆1圆,约折合1955年新人民币3元[4]。
  这样,我们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币值对比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坐标系,就是分别以30年代上半期的银圆(称为标准可比银圆单位,简称标准银圆)和50年代中期的人民币(称为标准可比人民币单位,简称标准人民币)为先后两个币值基点。
  标准银圆1圆=标准人民币3元
  而标准人民币1元=1997年12元
  2.社会调查为验证。根据已核实的一些统计数字,做比较保守的换算,大致说来,1997年平均物价至少是50年代中的12倍。由此推算30年代中一块银圆的购买力,大致等于1997年人民币36元。经过社会调查[5],这一估计数比较适中,甚至相当保守。这结论得到许多历史见证人的认可,举例如下:
  大米,1997年1斤白米为1元4角-1元8角,50年代为1角2分-1角6分,相差12倍。
  肉食,1997年1斤猪肉为7-8元,50年代为6角-7角,相差约12倍;其他副食品价格的比例类似。
  图书,1997年一本大32开10印张图书大约16元,50年代同样图书(好的道林纸)为1元,相差16倍。
  市内交通费,1997年一张公车或电车车票最低1元,50年代为5分、1角;相差10-20倍;1997年北京市内公交月票为30-40元,50年代为3-4元,相差10倍。
  地铁,1997年北京地铁票为3元,起初为1角(单线)、2角(环行),相差15-30倍。
  火车票,1997年基本运价率为“每人公里6.22分”,而1952年基本运价率为“每人公里1.35分”,相差约5倍。国家对于铁道运输业投入大量补贴,实际上是亏损经营。
  不过若以收音机、自行车、手表等机械、电子产品来比较,50年代很贵重,1997年则比较便宜,价格相差不到10倍;但若以高级饭店房价、高级餐厅菜单、大剧场演出及游乐入场券、公园门票等比较,则远远超过10倍。最特殊的是房地产价格,差距可达成百上千倍。20世纪50年代北京价格几千元的四合院,今日高达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不能相比。
  本文的数据是指“人民币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实际购买力”,不计入房地产价格。
  关于20世纪各时期我国各阶层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究竟如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研课题,还有待各方面实事求是地深入探讨。本文只是一个草创的起步,引玉之砖而已。
  五、半个世纪以来人民币购买力的变化
  
  从1952年到1979年,人民币的官定物价(官价或平价)大体是稳中略升的,由于指令性的“限价”,凭票证供应的日用品“官价”浮动比较小;但是,这二十多年间的农贸市场或自由市场的“议价”波动起伏却非常大。城镇居民用各种“票证”限量购买的日用品价格,跟不用票证的日用品价格差距相当明显,有时到了“难以捉摸”的地步。
  从1955年到1997年,四十余年间我国物价比值(增幅)大约为12倍。而从1978年到2008年,也就是从指令型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三十年间,我国市场价格不断调整,比值大约14倍。其中,从1955年到1993年,全国城镇普遍使用各种票证,实行的是配给工资制。
  20世纪下半叶,根据官方公布的物价(官价),计算得出的历年物价指数。一种统计是“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或“城镇居民销售价格总指数”,这两者之间相差很小,可以合并起来当作一个指标。以1955-1956年间的物价指数为100,则1950-1965年间的物价(官价)指数变化,及人民币购买力的比值如下: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