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信任弱化\改革阻力与改革成本扩大化(2)

来源:《社会科学》 作者:徐 彬 发表于:2011-04-24 17:43  点击:
【关健词】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信任;改革成本;改革阻力
三、政府信任弱化后改革成本扩大化倾向:来自中国的例证 在弱政府信任的条件下,政府的任何改革措施都会经历质疑拒绝执行执行的过程,与之相对应,政府需要进行政策解读、心理抚慰、利益补偿等工作。在特殊的情况下

  
  三、政府信任弱化后改革成本扩大化倾向:来自中国的例证
在弱政府信任的条件下,政府的任何改革措施都会经历“质疑—拒绝执行—执行”的过程,与之相对应,政府需要进行政策解读、心理抚慰、利益补偿等工作。在特殊的情况下,政府有时会动用非正常的手段来强行推进改革。以上过程中成本的发生机制如图2所示。
  用以上的理论分析地方政府信任度与改革成本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弱政府信任下,制度的实施成本增加,改革速度减缓
  弱政府信任下,政府难以收集到决策所需要的真实民意,决策时间必然延长。政府政策公布后,民众也会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考量政策对于自身的价值,对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不予理睬或消极执行。为此,政府必须多次进行大量的政策解读和说服工作,这就延缓了制度执行的时间,政府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制度的实施成本会急剧增加。为了尽快取得民众的信任,政府通常采取培育几个典型,让民众看到政策实施效果的方式。这个办法固然有效,但额外付出的代价和给予被试者的“甜头”,就是新增加的改革成本。
  (二)弱政府信任下,改革的摩擦成本增加,在摩擦中产生社会冲突的概率增大
  我国经济转型带有明显的人治痕迹,随着政府官员改革思路的变化,或者迫于民众的压力,改革范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于是,两种范式转换会产生摩擦成本。包括:前一个范式下制度设计和实施成本;否定或更改前一个范式所付出的时间、人力和财力支出;后一个范式的设计与实施成本;政府解读范式转换的必要性的费用,等等。如果考虑民众对政策长期性的质疑引发对新制度消极抵抗的惯性,那么范式转换的成本就难以计量。
  注:上部为政府信任状态下,改革的实施过程。下部为政府弱信任下的改革推进过程。成本Ⅰ为制度调整和重新设计耗费的成本,统称为调整成本。成本Ⅱ主要为制度实施成本,还包含部分制度调整成本。成本Ⅲ主要为制度延误成本,还包含部分制度实施成本。
  (三)弱政府信任下,地方政府角色错位,使改革目标发生偏离,进而使社会矛盾不断加深
  在我国,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主要是基于如下的事实:改革让一部分人(地区)先富起来了,但从先富到共富的制度演进效果并不明显。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政府甘愿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相应地,忽视了普通民众的基本利益;换言之,改革并没有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即,改革提高了效率,但远未实现公平。
  改革目标的部分偏离,使民众对改革性质产生疑问,民众对改革的拥护程度锐减,改革的阻力加大,成本增加。
  为了纠正改革目标的偏移,转型后期会出现一个调整和纠错过程,这些调整是对前期改革中的失误的补救,也是对新形势下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必将耗费大量的成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调整都是有效的。许多制度已经实施多年,形成了“路径依赖”,改变它要承担的风险巨大。如,当既得利益集团已经严重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过程时,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是一个世界难题,在国外,不乏既得利益集团推翻执政党的先例。
  (四)弱政府信任下,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不畅,容易激化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危机
  现阶段,政府的某些权威发布(如,房地产价格指数、重大事件调查结果通报等)经常遭到质疑(注:2007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提振信心,许多大学毕业生 “被就业”,许多居民的收入“被增长”。许多官方的“权威”数据屡屡遭质疑。一些权威部门对一些事件(如,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大学生案件,河南杞县一工厂发生放射性物质泄露事件, “非典”事件,等等)的解释,都没有说服力。),其根本原因就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为了赢得民众的信任,政府必须进行多次调查和发布,这就更加增加了行政成本。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常利用政府权威发布中的不实之处,煽动不明真相的民众集聚闹事,使一些普通的个别事件演化为局部性的社会冲突。如贵州的瓮安事件,云南的孟连事件、湖南的吉首事件、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新疆“7•5”事件,等等,都与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和操纵不无关系。许多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果断的处理,就会演化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四、地方政府信任度提升策略
  
  既然政府信任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政府信任度就必须从政府和民众两个层面着眼。
  (一)加强地方政府自身建设是提升政府信任的关键
  加强地方政府自身建设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既要纠正片面的政绩考量标准,更要求地方政府真正转变职能。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一直在小步推进,但是,直到今天,政府机构臃肿、职能边界不清、行政效率低下、行政绩效不能得到民众认可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说到底还是因为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缺位。要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就必须树立为全体民众谋福利的行政理念,主动与少数利益集团作出理性切割。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改革观,根据是否有利于提高全体民众的福利来判定改革的得失。
  整肃吏治是地方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内容。它要求选拔品行兼备的人员充实公务员队伍,同时加强行政技能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教育,坚决打击吃、拿、卡、要的行为,对公务员的违纪违法行为,不能姑息迁就,要从重从快处理,以正视听。
  精简机构、优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节约行政成本,建设高效政府。目前,地方政府机构依然臃肿,各部门之间管理边界不清晰,行政成本约束软化,浪费严重。在转型后期,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归并机构,细化各部门的职能,引入成本—效率评价指标,督促公务员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是检验地方政府建设成效的指标,也是扭转政府形象最直接的途径。目前,地方政府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收入差距过大、行政腐败、黑恶势力活动猖獗、就业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后、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等。分阶段地对本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让民众看到政府解决复杂问题的信心和能力,能够有效地赢得民众的信任。重庆打黑行动、北京的扫黄风暴既是一次社会秩序整治行动,也是一次吏治整肃行动,民众对政府听取民意、敢于碰硬的做法认同度很高。目前,房地产价格过高、社会保障体系残缺、就业难的问题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大问题。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所作为,必定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 (责任编辑:南欧)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