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信任弱化\改革阻力与改革成本扩大化

来源:《社会科学》 作者:徐 彬 发表于:2011-04-24 17:43  点击:
【关健词】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信任;改革成本;改革阻力
摘 要:政府信任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信任度与政府的性质、形象、行为及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等高度相关,也与民众对政府的认识密切相连。在弱政府信任情况下,政府与民众的隔阂会增加,改革阻力增加,改革的推进难度加大,实施成本急剧增加。特别是,当政府

基于对政府的信任,民众积极参与改革和主动承担改革成本是我国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经验。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信任度渐趋弱化,改革速度趋缓,绩效不明显,改革成本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在转型后期,需要从多个侧面着手,提高政府信任度,降低改革成本。
  
  一、政府信任及信任度
  
  信任是建立在对另一方意图和行为的正向估计基础上的不设防的心理状态(罗素)和对于自然的和道德的秩序的坚持和履行的期望(Barber, 1983)①。Luhmann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政府信任。政府信任是民众基于公共利益及社会利益的实现基础上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理性评价和期待,是公民长期以来对公共行政活动进行客观评价的心理结果,兼有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的特点②。
  从本质上讲,政府与民众之间是一种权力委托-代理与利益互动关系,在公共权力配置的博弈中,民众对政府的心理预期和绩效评价发生变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近似地,可以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分成三个层次——强信任、弱信任和不信任。
  强信任,即民众充分信任政府,对政府的决策不质疑并惟命是从。信任建立在民众对政府的合法性、政府形象、政府的行政能力、公共政策的分享状况等均作出肯定评价的基础上,并断定政府仍然会按照惯例施政。强信任的极端状况就是民众对政府的盲从。通常发生在政权创建初期或强权政治环境下,基于对政权创立者或者强权的崇拜或惧怕而对政府全盘肯定,其心理基础是民众对权威和强权的崇拜与感恩,属于韦伯定义的特殊信任(particularistic trust)范畴(注:韦伯将信任区分为特殊信任(particularistic trust)与普遍信任(universalistic trust)两种,前者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之上,后者则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转引自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对政府的强信任的积极效应在于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制度创设的障碍,降低了制度的实施成本。应该看到,这也正是强信任的风险所在——政府领导(层)的能力和制度偏好直接成为政府的政策,不仅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而且由于不能快速发现和纠正失误,容易产生灾难性后果。
  不信任,又称信任危机,即民众对政府的任何决策持否定态度,因而拒不执行。在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在野党对执政党的不信任导致执政党下台。虽然,对政府的不信任会导致制度实施困难,但客观上会起到约束政府行为的作用——由于反对者通常打出“民众牌”,这就必然从反面督促执政者正确使用公权,不断提升自身形象和行政能力。
  弱信任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状态。表现为民众对政府的政策的理性怀疑和选择性的遵从(注:曹文宏:《政府信任与理性怀疑:一个理论探讨》,《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从改革成本的角度看,民众对政府的理性怀疑有利于减少政策失误,降低改革成本;如果政府能够从善如流,及时修正失误,政府提出的改革思路与民众的预期趋于一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逐渐向强信任方向发展,这就是信任强化过程;相反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向不信任方向发展,出现信任弱化过程,于是,改革速度将趋缓,阻力将增大,改革成本必然增加。
  
  二、改革进程中地方政府信任度弱化现象
  
  从一般理论分析,政府信任决定于政权性质、政府形象、行政能力和制度导向四个方面,其中,政权的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他三个因素与其相关但又相对独立地影响着政府信任度。在四个方面都得到正面评价的政府,能够得到民众的充分信任;否则,政府就会陷入信任危机。图1显示了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的评价指标。
  实证地分析地方政府信任度困难重重,因为我国并没有规范的信任投票制度。通常,只能从大量的典型事件入手作近似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信任指数趋于下降(注:张旭霞研究表明,民众对政府持“信任”态度的约占20%,持“不信任”态度的约占80%。据《小康》研究中心调查,民众绝大多数很相信中央政府,逾70%的受访者不相信地方政府。与此同时,80.3%的政府官员被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以上资料转引自张铁军、孟筱《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中国改革论坛》2010年4月21日。),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地方政府信任度的结构性特征
  从地域分布看,政府信任度的分布由东到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对发展成果的分享状况直接影响到某些事项对政府带来的评价(尽管某些地区的落后与收入偏低并不能完全归罪于政府)。
  从年龄结构看,建国后且文革前出生的一代的政府信任感最低;除此之外,政府信任度与年龄正相关。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的维权意识较强,对政府的期望值更高,且他们对改革成本的体验比较敏感。另外,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而言,生活满意度高的人对政府信任度也高,他们将生活舒适度与改革联系起来,对政府提出的改革举措持肯定态度。
  从产业分布看,传统产业在发展中受到一些制约,对政府的认可度不高,新兴产业较多地受到政府的支持,对政府的信任度较高。
  从以上结构性特征可知:第一,地方政府信任度变化与改革密切相关。第二,不同民众的政府信任评价与其在改革中的获利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在转型中获利较多的群体和地区,对转型的认同度较高,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就越高。
  (二)地方政府失信的主要原因
  陈明哲的研究表明,影响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信任度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制度不公允是影响政府信任度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行政行为不规范和行政能力欠缺,政府形象问题没有涉及。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地方政府而言,影响政府信任度的因素依次是:地方政府官员的形象、制度的公允性透明性不够、行政行为不规范和行政能力不够。
  (三)地方政府信任度变化的可能方向
  如上所述,弱信任可能向强信任和不信任两个方向发展。从目前的状况看,地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可能性大于上升的可能性,这是因为:首先地方政府缺乏提升信任度的动机。当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被圈定在GDP等总量经济指标上时,地方政府就不得不想尽办法追求总量经济指标的增长,从而不惜向老百姓伸手;对于那些有关民生的结构性指标的忽视也不致于危胁地方政府的地位。因而,地方政府提升政府信任度的动力不够。其次,从民众的角度看,民众的期盼是分散的,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力不够。此外,在社会舆论力量弱化的状况下,地方政府提高信任度的压力也不大。 (责任编辑:南欧)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