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经济转型的人类学研究--后社会主义研究新视角——评(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建新 发表于:2010-02-01 10:33  点击:
【关健词】中亚农村;后社会主义;民族志
在第一部第三章中,著者介绍了从1995年 春季开始解体到秋季逐步进入民营化期间、集体 农庄解散的具体步骤和方式。①当地居民以村落 居住区域为单位组成了三个接收集体农场财产及 人员的管理集团。这些管理集团是在2

在第一部第三章中,著者介绍了从1995年 春季开始解体到秋季逐步进入民营化期间、集体 农庄解散的具体步骤和方式。①当地居民以村落 居住区域为单位组成了三个接收集体农场财产及 人员的管理集团。这些管理集团是在20世纪80 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所推进的经济改革中为取代 集体农庄而设置的农业经营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其作用是使民营化合理、顺利进行。这三个组织 成立后,很快在各自内部发生分化,不断产生下 位经营集团;最终形成许多以父系家族群体乌鲁 克(uruk)为基础的经营团体。第四章的内容同 绕这些父系家族组织展开,追溯了社会主义集体 化以前作为基本社会单位的父系家族的形态、集 体化以后的发展变迁及民营化初期的基本状况。 第五章的话题又返回到民营化时期的管理集团, 说明民营化收尾阶段以父系家族组织为基础的社 会网络的建构过程,并分析了这些网络的内部结 构及社会组织功能。第六章进一步深入到亲属关 系网络内部,说明通过各种仪式和宴会的组织活 动而建构起来的父系亲属关系网络又以相互联姻 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形成更大规模的亲属关系网 络。总而言之,第一部的叙述内容是沿着游牧部 落、集体农庄和民营化等三个纵向时间轴,整理 和分析了当地集体化经营的组织形成、分化过 程、父系亲属关系网络形成的理由及社会功能。
第二部第七章主要通过村落社会的具体事例
考察亲属关系网络的具体内容、性质及内部组织 机制。著者强调,人们往往容易把氏族及家族组 织想象成古来就有的、一成不变的社会现象,而
其研究所面对的家族组织是在社会主义集体化改
造的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变迁而 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父系家族组织。在被称为亚萨 克(yasak)的村落居民区里,一个较大的父系 家族组织中不仅有父系血缘相同的成员,同时也 包含许多父系血缘关系不同(原文为“异父起 源”)的成员。可以说,当地村落里的亲属关系 网络是以仪式宴请等互酬性协作的生活实践为媒 体、由许多高度复合的所谓父系家族集团构成的 人际关系网。第八章是通过对村落居民丧葬仪式 的事例整理和分析说明父系家族组织在仪式性社 会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几章进一步深人 多Jx,-t仪式活动中家族组织成员的互动、亲属关系 网络关系建立的动机及维持的方法、相关文化规 范及网络建构中伊斯兰宗教理念的作用等事项的 整理和分析。
第三部是对最近几年家族组织面临社会功能 急速衰退困境的叙述和分析。在经济转型期的最 初阶段,父系家族组织的规模和功能都发展到了 顶峰;但进入近几年的个体小农经济时期后,其 发展势头和作用的范嗣急剧萎缩。这种结局出人 预料,但也有效地将另一种社会现实展示在读者 面前。在第十章中,著者首先比较了后社会主义 中亚各国实施民营化政策的一般状况,指出吉尔 吉斯斯坦采取民营化紧急对应政策后在村落社会 所产生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剧烈反应。接下来。 著者通过具体事例介绍了该村落以父系家族组织 为单位所组成的农业经营体的失败、个体小农经 营形式的出现及其经营状态,并分析说明集体性 经营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转型形势的需要。第
十一、十二章则转入考察随亲属关系网络的形成 和发展而成为时尚的祖先祭祀及节假日的仪式活 动,从居民们参加相关社会活动的具体状况出发 说明了隐藏在亲属关系网络繁荣景象背后的危 机。一方面,苏维埃时期就已经存在的父系家族 组织,作为过渡性管理体制的社会基础在国营及 集体农场解散的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相关 祭祀及仪式活动随之繁荣,展现m土著传统全面 复兴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进入个体小农经济 期以后,农户们为了谋求生路,开始追求更加合 理的经营管理方式;这使他们从生产管理和仪式


①“民营化”是原文的表达方式,这里指国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过程。但在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这一过程又不
等同于私有制化。为避免误解。这里笔者特保留腺语、加注以帮助读者理解。

活动等诸多方面逐渐脱离自身所属的亲属群体。
其结果是,在短时期内复兴并高度发展的家族组 织及相关仪式活动走向低迷。最后,著者对后苏 维埃时期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 斯坦三国农村赠与互酬行为以及亲属关系网络的 异同进行了比较,强调了庆贺吊唁等仪式活动中 社会互动行为的民族志研究对后社会主义中亚理 解的重要意义。
三、《中亚农村亲属关系网络》的
方法及贡献

现代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 由英国人类学家创始以来,其研究技法发生了巨 大变化。早期民族志采用近似于自然科学的归纳 式资料收集方法,描写手法是静态的、整体性 的,写作风格是以经验性权威自居的,研究问题 也是脱离研究对象自身关心而从研究者的学术目 的出发设定。20世纪50~60年代以后,这种过 于结构性的、不重视个体和变化的研究方法受到 了批判,民族志研究开始改观。研究者们开始将 社会变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被研究者 的感受及认识状态等内容纳入视野。进入80年 代,在人类学接受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以 后,民族志研究的形式、内容和性质都发生了变 化。(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