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经济转型的人类学研究--后社会主义研究新视角——评(4)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建新 发表于:2010-02-01 10:33  点击:
【关健词】中亚农村;后社会主义;民族志
身研究对象的特点调整写作策略、选择合理的民 族志形式进行写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目前人类学的民 族志研究已经进人高度发达时期,利用民族志研 究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能从结构、象征、 集体、个人、

身研究对象的特点调整写作策略、选择合理的民
族志形式进行写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目前人类学的民
族志研究已经进人高度发达时期,利用民族志研
究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能从结构、象征、 集体、个人、心理、人格、认知、行为等任意一 个社会文化侧面切入进行有效研究。我们的理论 视角可以是共时的、结构性的,也可以是通时 的、动态比较性的,既能反映整体社会文化的变 迁,也能反映个人乃至群体间的互动。可以说, 当今的民族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 法论保障,同时也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学 术要求。高度的人文关怀、准确的理论视角、深 入系统的资料挖掘以及合理的写作方法等都足一 部合格民族志作品应该同时具备的条件。下面, 笔者将依据以上所述原则x.-t《中亚农村亲属关 系网络》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贡献进行一个综合 评述。
首先,就笔者阅读所见,这部民族志在对研 究对象的把握上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虽 然该书只是有关中亚一个特定地区村落社会的民 族志,但通过著者的有效说明及合理限定,其内 容也反映了经济转型期中亚社会文化变迁的整体 状况乃至地方社会与整体的有机联系。第二,该
书的分析重点是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一
 
首先,民族志研究的学术精神和理论视角有
了改变。就笔者自身的研究经验和认识而言,现 代民族志研究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第 一,具有明确、具体的研究地域和对象群体;第
二。关注社会变迁及其对被研究群体的影响;第
三,关注被研究群体的生活经历及其对自身经历 的认识;第四,从被研究群体最关注的社会文化 现象出发设定研究问题。
其次,写作方法和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类学家主要使用实证主 义的写实民族志(realist  ethnography)方法进行 写作。这种写作方法有4个特点,或说基本条 件,即经验主义的写作立场,研究对象的典型描 述方法,对地方性知识的系统整理,理论性整合 及分析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学研 究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开发的需要,又出现了自 白民族志(confessional ethnography)、印象民族 志(impressionist    ethnography)、批判民族志 (critical ethnography)、文学民族志(1iterary  eth— nography)等多种写作形式。①不同类型的民族 志有不同特点和写作要求,人类学家可以根据自
个村落社会中亲属关系网络的现状和功能,但由 于注意到亲属关系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 及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比较,在时间 和空间两个方面都形成了纵深交代。这一点使读 者感到该书所考察的亲属关系网络现象在中亚地 区具有代表性,因而这部著作的结论具有支撑整 体理解的指导意义。第三,尽管该书对亲属关系 网络的运行机制及社会功能的具体分析主要围绕 生产组织和仪式互动两个场面展开,但其分析过 程展示了一种从活动程序到组织机制、再从组织
机制到文化规范的逐步深入的挖掘和拓展意识。
其中,著者还注意到对作为村民价值观和道德标 准支柱的伊斯兰宗教观念的影响以及亲属关系网 络中不同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的描述, 增强了研究分析的深度和动态。因此,笔者认 为,从整体把握能力、理论视角的准确程度以及 资料的挖掘意识等几方面来衡量,应该说,《中 亚农村亲属关系网络》是一部有较高专业水平 的、反映了时代学术精神的优秀民族志作品。
其次,著者在分析手法和叙述风格方面也有

①万•马南(J.Van Maanen)在其相关专著中详细论述了七种民族志的特点及写作要求。这里由于篇幅所限,只做简略介绍,详情
请参考原著(Tales   of the  Field:帆Writing Ethnograph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其自身的特色,值得整理说明。就其写作形式来
说,《中亚农村亲属关系网络》是一部写实民族 志作品,其分析手法的特色表现在其对社会文化 现象的结构层面的深刻关注。著者对当地村落的 居住形态及家族集团空间布局的详细叙述、亲属 关系网络的现状及功能的分析、同绕经济和仪式 活动而展开的族亲及姻亲间协作的内部机制的讨 论等内容,都强烈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 著者有两点与传统写实民族志不同。第一,著者 没有沉醉于对共时状况的结构性叙述和分析,而 是用了一定篇幅对结构和功能的变迁进行考察。 这种针对不同时期家族组织形态的考察最终使著 者形成对其功能变迁的模式分析。第二,著者将 吉尔吉斯斯坦的事例与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 坦的事例进行比较,又形成其对亲属关系网络的 运行机制和功能的地区性差异的有效分析。这样
一来,变迁和比较两个视角的增加使其研究的说 服力大为改观,从而也就使其分析手法和叙述风 格与传统写实民族志有所不同。这一点,虽然著 者本人没有特别说明,但从对传统民族志的写作
方法进行调整、改进和利用的角度来看,也应该 说是一个有意义的贡献。
另外。在认识到《中亚农村亲属关系网络》 的特色和贡献的同时,还有必要指出其不足,以 利共勉。该书在局部性技术处理方面表现得相当 出色。比如,在有关村落社会变迁的过程和仪式 活动的内部机制的分析中所使用的访谈资料的整 理、统计数据的使用、各种图表资料的利用等方 面,著者都能做到内容表述清晰、形式规范,表 现了良好的专业训练和学术素养。但是,在能够 熟练进行高度复杂的学术分析的同时,著者对当 地村民的认识状态(他们对社会变迁及其自身 命运变化的态度和看法)的关注较少。这使凄 者感到,著者较多的关注自身的学术建构,而较 少的关注研究对象的认识建构;这里,早期民族(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