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兴女学”:中国近代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先声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韩廉 发表于:2010-11-05 09:52  点击:
【关健词】戊戌“兴女学”;教育性别公平;开端
戊戌“兴女学”运动是中国近代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开端,因为:(一)它首次系统驳斥了传统性别歧视教育的两大依据——男智女愚天生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中国争取教育性别公平打破了精神桎梏和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它提出并部分实践了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方

 
  纵览世界历史,我们发现,大部分文化都是对两性进行性别歧视教育(本文指广义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在教育起点上,对两性进行不同形式或层次的教育。即对男子进行正规的学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而对女子一般只进行非正规的家庭教育,即使进行学校教育(主要在西方),也多限于初等或中等教育。二、在教育过程中,对两性传授不同的内容。即对男子进行全面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对女子则只进行遵从女德、取悦男性及操持家务的妇德和家政教育。三、在教育的结果上,将两性塑造成刻板的不同性别角色。即将男性塑造成高贵的、主控的社会角色,将女性塑造成卑弱的、从属的家庭角色。
  世界上实施性别歧视教育的文化,其依据主要为两条:男优女劣天生论和才智有损女德论。男优女劣天生论认为女性天生比男性智力和素质低,没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故应对两性进行扶阳抑阴的性别歧视教育;此论在中国表现为男智女愚天生论。才智有损女德论则认为女性受了教育有才识就容易学坏,无学识方能保持道德的纯洁高尚;此论在中国表现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随着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1895,1898年中国的戊戌维新派掀起了一场以“兴女学”和反缠足为主要内容的戊戌妇女运动。在“兴女学”运动中,维新派喊出了“教化阴阳罔偏废”的振聋发聩的口号,与玛丽一样对性别歧视教育依据的中国版本进行了有力的解构,提出并部分实践了教育三阶段的性别公平,从此拉开了中国争取教育性别公平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开始了与世界教育性别公平潮流的首次接轨。
  
  一、首次系统驳斥传统性别歧视教育的两大依据,为中国争取教育性别公平解除了精神桎梏和奠定了理论基础
  
  男优女劣天生论和才智有损女德论使得两性将性别歧视教育视为宿命和美德而不思改变,是实现教育性别公平的两大思想障碍。尤其是男优女劣天生论宣扬一种性别问题上的本质主义,即认为两性的社会不平等是由两性的生物差异这个本质所决定,对两性的束缚最大。性别本质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才受到了女性主义者提出的社会性别理论的致命冲击,该理论认为:人的性别可分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生理性别指男女天生的生物差异,它是与生俱来、恒定不变的;社会性别则是指主要由社会文化后天建构成的两性在群体特征、行为方式、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社会差异或不平等(如男刚女柔、男强女弱、男优女劣、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等),它是人为的,是可以改变的。生理性别并不必然导致社会性别,因为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仅仅说明女人不同于男人,而不能证明女人不如男人和应从属于男人,更不足以形成男女之间如此巨大的社会差异或不平等。故男女的社会差异或不平等,主要由社会文化后天所塑成,而非由生物差异这种本质所先天决定,亦可以通过人们对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也即两性的命运主要由自己而非生理决定。性别本质主义宣扬男女不平等是由生物差异决定,旨在将这种不平等描述成先天的宿命,要女性放弃自我。社会性别理论批判了性别本质主义的宿命论错误,为两性尤其是女性解除了最大的精神桎梏。,
  如前所述,玛丽最早对性别歧视教育的两大依据尤其是男优女劣天生论进行了批判。英雄所见略同,中国的戊戌“兴女学”运动一开始也将锋芒直指两大依据的中国翻版,其批判重点也是本质主义的“男智女愚天生论”,指出男女形质虽异,但智力相近,造成中国男智女愚素质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两性先天的生理差异,而是社会文化后天的性别歧视教育,故可以通过改变教育来改变。
  如严复言简意赅地指出,中国女性的素质普遍低于男性的原因并非天生女不如男,而是男权制对妇女的长期人为压制:“中国妇人,每不及男子者,非其天不及,人不及也。自《烈女传》、《女诫》以来,压制妇人,待之以奴隶,防之以盗贼,责之以圣贤”,使得女性“其愚者犷悍无知,无复人理;其明者亦徒手饱食,禁锢终身”。
  梁启超在其著名的《论女学》和《倡设女学堂启》中则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及历史事实来多方位驳斥,比玛丽的批判更科学、更有力度。他首先以西方心理学的成就说明,男性擅于逻辑思维,而女性长于应用学科;但这只是男女智力的发展领域不同,两性智力的总体并无高下:“西人格致家之言日,言算学格致等虚理,妇人恒不如男子,由此等虚理而施诸实事,以成为医学、制造等专门之业,则男子恒不如妇人。然则男女之于学,各有所长,非有轩轾。”针对历代男性有建树者远多于女性,因而女子教育无必要的观点,他又用生物学原理说明,凡直立行走者智力都不相上下;出现愚智差异在于是否得到后天教育的开发:“吾又闻生学家之言公理矣,凡含生负气之物,倒生者最愚,横生者次愚。若夫躯体峙立,首函清阳者,其聪明必不甚相远。所以生差别者,在智慧开与不开耳。”他还举出中外许多女子因受到教育而成就不让须眉的历史事实,证明女子并非天生不可造就:“西史所载若摩哈默德之母,以伯南之女,候失勒约翰之姑,其学业成就,视男子未或让。而吾中国之女子,游学异国,成学而归者,若吾向者所闻康爱德氏,石美玉氏,虽西域耆宿,犹歆誉之。然则妇人岂生而不能学耶?”几千年来男性从不认为发展女子教育是治国的必需,女性也没有努力做出成效来展现自己,这并非女性天生无才,而是社会文化的压制所造成:“数千年来之男子,无或以妇学为治天下所当有事,而数千年之妇人,益无有奋然自张其军,以提倡其同类者也。非不才也,压力使然也。”女性几千年来在学术上少有建树,是因为没有受到教导:“彼妇人之数千年,莫或以学名也,未有以导之也。”
  受维新派的启迪,当时的先进女性也对“男智女愚天生论”这种本质主义的宿命论幡然醒悟,口诛笔伐。如康有为之女康同薇以前也认为男智女愚先天命定,人们主观上无力改变,现在则意识到大谬不然:“同薇居常想念,以为天之生斯民也,既有男女之分,即有智愚之别,虽有巧妇,不及拙夫,虽有贤姬,不如莽汉,天所兴废,人无能为。及今思之,乃知有大谬不然者。”她指出欧美、日本重视女子教育,故女性能同男子一样学有所成:“其学校之制,凡男女八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幼学处所,男女并同,及其长也,别为女学以教之……故美、法之女,有为臬司者,英、美之女,有为天文生者、典史者,有为传电报,司文案、医师、律师、教授、传教 者,类皆与男无异。”所以,人的文明或野蛮主要是后天教育决定的:“学也者,固文教野蛮之所攸分也。”[3]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