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说与传统人文现象剖析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谦 发表于:2010-11-17 11:11  点击:
【关健词】五色;传统色彩;人文
以红、黄、青、白、黑为核心的"五色"说体系,是中华民族色彩美学的基础,对中国传统艺术与人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基于"五色"说的色彩审美观、色彩人文及色彩文化结构的研究剖析,对于加深理解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五色"之说起源
  人类开始使用颜色,大约在1.5~2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色彩作为审美领域中的主要因素,从一开始也受到了早期原始人类的关注。可以说,人类的文明有多久,色彩的使用就有多悠久,色彩作为人的内在感知本能,随着人类的生命产生而产生,又永远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同在。洋洋洒洒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可以考证,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在古代的先辈们在色彩使用和创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色彩发现、色彩发展、和色彩丰富性的研究,最早确定了自己的色彩使用结构。
  《周礼》是最早提及五色记述的文献,《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五色之变以章,谓之巧"。在《左传》曾明确指出:"天有六气,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之疾"。文中"六气"源于五行之说,五色又与五行中金、木、水、火、土有机联系。从考古发现来看,洛阳二号殷人坑发掘的若干幅帛画中绘有红、黄、白、黑、灰的图案,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在殷商时期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其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对五色的论述在老子、庄子等著作中均有记载,同时也在演变发展中,最后确立了以赤、黄、青、黑、白五种颜色为核心的五色说体系,它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传统的色彩审美意识的建立,因而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
  自晚清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中华民族的传统色彩观念也逐渐被西方的所谓科学色彩观而有所改变。从十九世纪中期张福僖和艾约瑟共同翻译《光论》,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的几何光学知识,从这时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五色理论便逐渐被认为不科学的,而西方的七色理论才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的色彩观;这一认识至今根深蒂固。
  二、中国人的色彩观
  相比于西方人的色彩观,首先,中国人使用色彩的饱和度一般比较高,比较艳丽,这是中国人使用色彩的一个特点。西方人使用色彩比较柔和,富有层次。这些差异的形成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除了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之外,很可能地理、气候等,对于色彩传统也起着主要的影响。比如,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玩具、民间刺绣的用色中大多用"五色"中对比强烈的红、黄、青三种颜色,加以黑与白,便出现了响亮的色彩并置效果。这种用色习惯与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有些相关,即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为"五色之说"又是以五行为基础,五行之说是建立在阴阳互动思想上,因此,"五色"就是以阴阳五行观念所建立起来的色彩结构。
  其次,中国人对色彩的审美是基于信仰或与人的运势、心理及身体健康有着紧密的关联,而不是单纯的好看而已。比如一到传统佳节,贴红纸春联,挂红彤彤的年画、贴威武门神这些风俗,几乎会出现在每个家庭的每一个角落,而红色就是这一风俗的主色调,既有装饰家庭的意味,同时还包含了避邪去祸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念里,红色的年符能保佑家人过上太平的一年。
  第三,谈到中国传统,我们不得不提到传统礼教对中国人色彩观念的影响,儒家色彩观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古代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贬为卑贱之色,社会人士、宗教礼仪场合及活动均有非常严格的色彩规范,不得混淆颠倒,尊尊卑卑,不得相逾。"五色体系" 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和政治制度的象征。最典型的就是从唐朝开始的官服分色体制,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三、五色和人文现象解读
  (一)红色。红色是中国使用最多的单色系,几乎就是喜庆的代名词。生活中的大小喜事都少不了用红色来表达中国人的喜悦心情。洞房花烛,金榜提名,喜得贵子,历来别称为人生中的三大喜事。一旦遇到这种喜庆的时刻,红色就回被用到及至。嫁妆,新房一律为红色,新人更是将红色穿戴一身,这样才看着热闹吉利。及第的状元看的是红榜,披的是红绸,连家中也要挂上红灯笼。至于生孩子的人家,一定回给左右邻居送上红鸡蛋,让大家一起分享喜悦。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无论是雄伟的皇家建筑,还是别致精巧的富家私人宅院,墙面、柱子的颜色,往往以红色作为主题色彩。传统的书法、中国绘画作品中,花鸟山水人物、篆刻印章,红色在每个领域都有一番大作为,留下许多精品。
  (二)黄色。黄色是最辉煌、最明亮的色彩,同时又是中国人的皮肤色。中国文化有黄色文明之称。中国远古时代把黄称为"中和"之色,所以在中国甚至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出于自身种族的本性,古人在五行中,把黄色定为中心色,象征大地的颜色,往往又和金色联系在一起,构成金黄色,金黄色为辉煌的光泽色,具有光明、华美、富丽等意义,象征财富成为许多美好事物的的想象。
  而封建帝王用金黄色来显耀华贵与权威,宋朝以后,黄色是皇帝专用的颜色,如龙袍等。在宗教方面,金黄色又象征神圣,具有浓重的宗教气息,佛教建筑、服装及一切装饰,旧时西藏"黄教"徒的衣冠都有黄色;金色与秋季、丰收等概念常联系在一起,含有欢乐、庆祝等意义。显然以黄色为色彩中心是中国先民从环境特色中的寻找的自发性选择。
  (三)青色(含绿)。在色谱中,绿、蓝二色是接近色,其间存有若干过渡色,其归属界限很难精确划分。色谱中的相邻色呈现出的这种模糊性反映在汉语中,就产生了"青"这种表义多样化的色彩词,所以笔者认为,青色可以理解为色谱中从蓝色到绿的过渡色,姑且称为"青绿色",也是中国古代先民所喜爱的正色。
  青绿色象征着万物生长,生机勃发的春天,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清丽恬静的,古人由此联想到青春韶光,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常用绿字来描写年轻貌美的女子,如:"红男绿女";以"绿窗"指代闺阁。杜牧《阿房宫赋》里写道,"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即指女子黑润而稠密的头发。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