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大贤 发表于:2010-11-27 20:45  点击:
【关健词】留守妇女;互助合作;生活压力;新农村建设
摘 要: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男性涌入城市打工,使得我国社会出现了独特的妇女群体——“留守妇女”。她们在面临生产和生活的多重压力时,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有效地化解了自身的压力。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其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走向良性发展之路,对于促进妇女的

Survey and research on mutual help and
   cooperation among rural “left-behind women” 
  ——taking the example of Hanshan county, Anhui province
  WANG Da-xian
  (School of Energy and Security,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Men of young and middle ages in rural areas keep swarming into urban areas looking for labor-intensive jobs on a large scale, which give birth to the appearance of a unique group of women-“rural left-behind women”. Under the multi-burdens from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they effectively ease the pressure off through mutual help and cooper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for the phenomenon and analyzes its effects and inherent problems. That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gearing it onto a favorable path of development, promote those women’s emancip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ies.
   Key words:rural left-behind women; mutual help and cooperation; pressure of lif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ies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男劳力大规模外移到城市寻求治富之路,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他们还难以实现举家外迁,绝大多数家庭不得不面对丈夫外出、妻子留守家庭的窘境。这些妻子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于是,在我国农村社会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妇女群体,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据“人民网”2008年12月8日的“中国政府新闻”报道的,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有4 700万妇女留守农村[1]。
  农村“留守妇女”自发组建互助合作小组是实行“大包干”后,在不改变土地一家一户经营性质的基础上的的合作,它有别于我国农村历史上曾出现的“合作社”形式的合作。本文以作者的家乡安徽省含山县“留守妇女”互助合作为例,对这一现象作相关研究。
  2010年1月,围绕留守妇女的面临的生活压力和组织互助合作组织的动因,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确定调查、走访和现场访谈的时间和地点,2010年1月至2月,课题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时间和农村的农闲季节,分三次前往含山县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和现场访谈,在掌握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并形成本研究结果。
  
  一、 含山县“留守妇女”互助合作组织的基本情况
  含山县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地处安徽省江淮之间的东部,共辖8个镇,全县总人口44万,农村人口占36万,其中,外出务工经商的就有 11.6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一半。外出人员以男性为主,大量已婚妇女则留守家中。据含山县相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该县共有27 944名妇女在家留守。在这些留守妇女中,年龄在25-35岁的有25 780人,占留守妇女总数的92.3%。[2]
  2002年秋收季节,含山县清溪镇太平村妇女主任王自莲发现田里干活的除了老人,就是带着孩子的妇女。由于她们既要下地劳动,又要照看家里的牲口,还要打点一天三餐和照顾老幼,太多的牵挂,让她们心力交瘁,劳动效率非常低下。而农业生产是非常注重农时的。面对此种困境,她灵机一动,何不把她们组织起来,进行分工协作和互帮互助呢。她出面在小贾村民组动员6位“留守妇女”,组建了该县的第一个“互助小组”。面对这种自发组建的互助合作组织这一新生事物,该县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激发“留守妇女”的首创精神,并把它作为应对大批青壮年男劳力外出打工,农业“女性化”现象加剧后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认真研究这一新生事物,因势利导,在本着自愿组建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促进互助合作组织在全县的组建。由于这种新形势下的互助合作,使“留守妇女”得到了实惠,自发组建互助合作小组在该县蔚然成风。到目前为止,该县共有208个互助合作小组,覆盖全县72个行政村,参加互助合作的“留守妇女”2000多名。
  从该县第一个“留守妇女”互助合作小组产生以来,饱尝甜头的妇女们自觉地拓展互助合作的领域,提升合作的内涵,互助合作从原来的互相帮工的劳务互助,发展到相互帮助学技术、共同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互助,共同研究市场行情、开辟销售市场的销售互助,帮扶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开展禁赌和反对封建迷信活动等的文明互助,开展文体活动、提高幸福指数的文体活动互助等(具体情况见表1)。
  二、互助合作组织产生的原因分析
  性别——角色理论告诉我们,由于受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男女两性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角色的社会分工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具备不同的角色心理意识。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是性别角色分工的最好例证。在传统农村社会中,性别角色要求男子要更多地承担农业生产,履行养家的义务,而只要求妇女起到辅助和配合的作用,妇女主要的性别角色是料理家务,抚养子女和老人。从角色意识层面来说,与承担社会角色相适应的是,男子坚强果敢,情感粗犷,而女子情感细腻,情感实现需求强烈;办事优柔寡断,依赖性强等等。大量的男子流入城市,打破了原有的农村性别角色分工格局,女子不但要“主内”,也要“主外”,繁重的农业生产和孱弱的体力之间、现实生活需要的决策能力和内心的优柔寡断之间、独立撑起家庭生活重担和心理深处的依赖感之间、情感实现障碍和情感实现需求强烈之间等的矛盾与冲突,使她们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如今只能更多地靠她们自己去化解,于是减轻生存压力和寻求情感庇护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

(一)客观的生存压力和减轻压力的需求是互助合作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
  大量的青壮年男子外出打工,使含山县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这两副担子都压在本来就孱弱的妇女肩上,于是,她们不得不寻找减轻压力的机会和途径。笔者从不同的乡镇不同的互助合作组织中抽取120名妇女,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压力和选择加入互助合作组织的原因作相关调查。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