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理论的中国变异研究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彭体春范明英 发表于:2010-03-09 09:33  点击:
【关健词】变异;性别;阴阳
[摘要]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方法,考察性别理论的中国变异,分析这种变异发生的文化原 ; 因,主张在中国文学研究中,运用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观改造、修正性别理论,以利西方理论与中国传 统文化观念的互补。

变异研究亦称比较文学变异学,是近两年在
中国比较文学界兴起的热点问题⋯。所谓变异, 指文学或文化的跨文明交流中,基于接受者的文 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形成对交流信息的选择、移 植、渗透、改造、修正的文化过滤和文化“误读”作 用和机制。对这种作用、机制及其结果进行研究, 即为变异研究‘2】∽眠105-1㈣。变异研究包括译介 学、形象学、接受学、文学他国化研究,其主要目的 是研究变异得以发生的文化原因和规律。本文着 重从接受学角度研究性别理论中国接受变异。
性别是Gender的汉译,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 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如果就生理性别 (sex)与性别(Gender)的对应关系被阻隔这一点 而言,这种表述可以追溯至伍尔芙(Virginia W00lf)的雌雄同体理论叫n 578j⋯。对于固化女 性性别角色的文化批判,可追溯至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H“R 2a)。弗里丹(Betry Ffieden)则进 一步深化人们对于女性性别角色来于社会和文化 的认识b】(只孙2¨。将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角色共同 予以关注并分析其文化原因的是凯特•米勒特 (Kate Millet)哺“23-58)。琼•凯利(Joan Kelly)则将 性别视为与阶级和种族处于同等地位的关键概 念。英国学者奥克利(An Oakley)进一步将(社 会)性别与生理性多jq--分。奥克利(An   Oaldey)在
《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社会学》(Sex,Gender  and
Society)中将Gender与生Sex二分,奥克利认为通 过解剖学和生理学展现出的性征即呈现为生物学 意义上的生理性别,而通过特定历史时段和空间
范围中的社会、文化、心理建构的男性气质和女性
气质即为社会性别"J。但对性别被文化和社会建 构理论描述最为深刻,并反对用单纯的父权制或 经济决定论来分析性别问题的是盖尔•卢宾 (Gayle Rubin)刚R圳。
性别概念切断gender与sex之间的对应关系: “强调一个完整的关系体系,包括性,不受制于性, 也不直接决定性关系”[9】(叭矧性别研究“旨在对 社会文化的规定性、对其所赋予的人类性别特征 和性别化的过程进行考察,即性别特征的社会‘自 然化’进行质疑”[io](P.z51)。
20世纪80年代,Gender作为—个概念即已见诸 国内刊物,陈一筠较早地提到Gender理论nll。1992 年,张京嫒明确地用“性别”一词来传释GenderCl2 J。
1993年,天津师范大学举办中国妇女发展和讲习班, Gender理论被大量介绍和讨论。美国的王政等人开 始将Gender译为“社会性别”[13】(P.劢一276)。1994年, 李小江主编的《性别与中国》(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书中用“性别”传释Gender。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 代表大会发表的《行动纲领》和《妇女宣言》中,Gen. der被译为“社会性别”。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和2l世纪初,在文学 领域对Gender概念进行理论梳理的专著或论文大 量出版或发表。1995年,林树明在《女性主义批评
在中国》中设专节《走向性别诗学》(贵阳:贵州大 学出版社)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阶段应 是性别诗学阶段。1997年,凌晨光在《文史哲》 (1997年第1期)上撰文《性别与批评》。1999年,
叶舒宪在《性别诗学》一书的导论《“性别诗学”及
其意义》一文主张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建构性别诗 学,将性别诗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王晓路在《性属理论与文学研究》(《文艺理论与 批评》,2003年第2期)、《社会性别/性属》(《外国
文学》,2005年第l期)两篇论文中为运用性别理
论进行文学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具有很强 的理论深度,很具启发性。
性别理论在中国的文学接受较为热烈并产生 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理论上的 混淆与困惑。比如社会性别研究、性别研究、性研 究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妇女研究 (女性学)在实践中究竟有无区别,有何区别,依然 在困惑着人们。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人们对“Gen. der”还存在命名“焦虑”。就目前来看,Gender至 少被译为“社会性别”、“性别”、“性属”、“历史性 别”、“文化性别”等,有的论文或专著选择其中一 种译语后,又在括号内注出英文原词,还有的汉语 论文直接用英文原词。最近,有学者注意到了这 一问题,如闵冬潮《Gender(社会性别)在中国的旅 行片段》(载《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5期)、李
筱琳石爱忠论文《对Gender译为“社会性别”的几
点质疑》(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均提到了这种困扰。
事实上,Gender概念命名歧异,正好反映了 Gender理论进入中国文化后必然变异的事实。尽 管性别概念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均来于 欧美文化语境,但只要存在将性别角色类化的情 况,对男女的性别角色及性别关系进行文化规定 的性别问题就一直存在。贺璋蓉认为,古往今来 的人类都不可避免地要思考性别问题并建立特定 的性别文化。有关性别的思考不是20世纪下半 叶欧美女性主义研究的专利,而是古已有之的思 想现象¨41(眈’3)。我们也许可以更进一步地认为。 自从出现将性别身份类化的观念,性别就成为文 化问题之一。
惟其如此,将性别概念引介人中国时,即已发 生过不小的讨论。如李小江不同意将Gender译为 “社会性别”而主张将其译为“性别”,因为“性别” 本身就包含了“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含
义n5】(P|1叫∞。将Gender译为“社会性别”的王政 则认为译为“社会性别”虽有不妥之处,“别”字未 能表达出Gender的真正内涵,但译为“性别”更为 不妥,因为“性别”语词早已有之,不能表达二十世 纪中后期出现的Gender的新内涵¨6。。不难理解, “中文里没有明确的词能恰当的转达这一概念中 社会构成的含义。近年来,Gender被译成‘性别’ 或‘社会性别’。‘性别’同时指Sex,生物性别,故
它没有表达英文词义中的限定含义。‘社会性别’
的译法在字面上仍显示与生物性别密切相关。在 大部分中国妇女活动分子和从事妇女研究的学者 看来,由西方女权/女性主义发展的社会性别概念 是西方的,是反映特定文化的。”D7 J(P.147)一旦强调(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