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理论的中国变异研究(3)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彭体春范明英 发表于:2010-03-09 09:33  点击:
【关健词】变异;性别;阴阳
国内学界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阴阳和性别的关 系。如闵家胤编著《阳刚与阴柔的变奏 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滔】、贺璋蓉的博士论文及 根据博士论文改写并于2006年出版的专著《两性 关系本乎阴阳先秦儒家、道家经典中的性

国内学界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阴阳和性别的关
系。如闵家胤编著《阳刚与阴柔的变奏——
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滔】、贺璋蓉的博士论文及 根据博士论文改写并于2006年出版的专著《两性
关系本乎阴阳——先秦儒家、道家经典中的性别
意识研究》[141等均从不同侧面切人中国先秦文化 中的性属规定。闵家胤梳理儒道墨等诸家思想中 对于阴阳的描述。贺璋蓉的专著则着重考察先秦 儒家、道家经典著作中阐述的性别关系。
在国内对阴阳理论与性别理论的关系进行讨
论时,美国学者也为之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 作。安乐哲(Roger   T.Ames)、孙康宜(Kang—I Sun Chang)、高彦颐(Dorothy  Yin—yee Ko)、费侠 莉(Charlotte Furth)等人分别从哲学、文学、历史、 医学等角度讨论了中国性属建构与西方的差异, 分析性别理论与中国阴阳理论的相关性。正是根 据阴阳观念,安乐哲认为,尽管在中国文化与西方 文化中均存在性别歧视,但性别歧视在不同的文 化中却有不同。西方的性别歧视源于二元对立的 哲学思维模式,而中国的性别歧视源于阴阳互补 的哲学思维模式¨9】∽14射。费侠莉(Charlotte Funh)则从医学的角度提出阴阳转化:“宽泛地理 解,中国关于阴阳的概念组建了一个联锁网络,这 一网络将许多现象的抽象意义联结到一个普通的 机制中。男女关系即是这一机制的的组成部分, 性别关系也被理解为同时具有自然、社会属 性”H¨∽71;她认为,“性别分析不仅关注女性,也 关注男性,关注女性与男性、同性之间、甚至于阴 阳同性人和石女这样的不能用男女两性来界定的 人群。性别研究打破了把男性等同于压迫者,女 性等同于受压迫者的神话。阳尊阴卑、男尊女卑 都并不是绝对的。我所研究的医案表明阴阳是一 对很模糊的概念,而不同历史时期中以这一对概 念建构起来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可以是不同 的。我发现阴阳概念所描绘的并非生物学意义上 的性的差别,阴阳是一种语言,建构的是有关社会
性别的话语系统。”【32】‘8”因此,一部分美国学者从
语言哲学的角度研究两性关系的哲学言说。他们 认为,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性别已成了一种隐 喻,它象征着天、地、人之间阴阳互相协调的宇宙 秩序。中国古代两性关系的言说方式通常是类比 和隐喻、象征:“(中国人所看重的演示和维持男女 两性间的均衡关系)既是自然秩序也是社会秩序 的特征的清晰体现。这种对于秩序的均衡模式而 不是对于个体的独特性的强调,赋予生物学一种 不同于西欧生物学的意义。它的功能与其说在于 确定性别身份的本质基础,不如说在于给性别均 衡的基本原理提供一种认识论的支撑”[33】∽2扪。 性别之间具有均衡关系而非决然的对立关系。
中国古代阴阳理论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对C.en. der理论进行变异式接受的文化资源,而且更为重 要的是,经过文化变异的中国性别理论还可以修 正西方性别理论目前所遇到的困境:“这个植根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互补观正好可以用来解决
‘别’在西方性别理论中所遇到的困境”[34](p.160)。

注释:
①在中国,将性别身份明确类化应该从周代开始。如葛兆光 认为。中国“真正成熟的礼制,恐怕真的是在西周成王、周公的时代 才成立”,这种礼制的核心是“把父、长子关系为纵轴、夫妇关系为 横轴、兄弟关系为辅线,以划定血缘亲疏远近次第的家”。;赵玉宝 认为,到了周代“男女有别”和“夫妇有别”都被强调和明确划分, 男女角色的定位终于确立,并一直延续到后世。分别见葛兆光《中 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35 页;赵玉宝《先秦性别角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年。第32页。

参考文献:
[1]曹顺庆.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J].中 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王蕾.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和文学变异学——佛克玛教授访谈录[J].世界文学评论,2008 (1);曹顺庆.李卫涛.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曹顺庆、罗良功.比较文学变 异学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06(1);李艳.曹顺庆.从变异学 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6(4).
[2]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英)伍尔芙.自己的一间屋[A]//王义国译.乔继堂.
伍尔夫随笔全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法)波伏娃.第二性(1e    deuxieme Sexe)[M].陶铁柱译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美)弗里丹.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M]. 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Kate Millet.Sexual  Polities[M]。London:Virago Press Ltd.
,1977.
【7]杨小宁.社会性别概念与女权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
的视角看社会性别概念的产生[J].大连大学学报,2003(5).
[8](美)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
探[A]//王政.杜芳琴编译.社会性别研究选译[C].北京:三联
书店,1998.
[9](美)琼•w•考斯特(Jo明w.Scott).性别:历史分析中 一个有效范畴[A]//刘梦译.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
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三联书店,1997.
[10]王晓路.性届/社会性别[A]//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 键词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陈一筠.西方社会科学中关于性别差异和性别分层的
理论[J].社会学研究,1988(6).
[12]张京嫒.当代女权主义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2.
【13]王政.美国女性主义对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新角度[A]∥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c].北京:三联书店。1995.
[14]贺璋蓉.两性关系本乎阴阳——先秦儒家、道家经典中
的性别意识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