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援资源动员机制框架构建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李紫瑶 发表于:2011-03-09 11:57  点击:
【关健词】社会救援;资源动员;组织协调;能力保障;资金投入;信息沟通;
资源动员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以经济组织模型、政治因素模型和文化因素模型为研究重点。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效、迅速地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是提高救援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应针对突发事件特性,转变资源动员研究视角,以政府体系为核心,从组织协调、资金

 公共突发事件是指社会正常状态的突然改变,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对国民生命产生重大威胁、对公共或私人财产构成重大损失,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的事件。抢险救灾过程中,应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力量的多主体、多渠道的救援资源动员体系。
  一、资源动员理论研究视角的转变和问题的提出
  (一)资源动员理论回顾
  资源动员理论最早研究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涌现的大量社会运动。在该理论的研究过程中,Olson认为成本—收益的权衡是集体行动理论的核心[1];McCarthy,John D和Mayer N Zald.以Olson的理论为基础,对社会运动的研究提出了理性选择假设,发表了两篇论文:《社会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趋势:专业化与资源动员》(论文假设动员是组织资源的可用性结果)和《资源动员和社会运动:一个局部理论》,进一步奠定了资源动员的理论基础[2]。Olson、McCarthy,John D和 Mayer N Zald三人对资源动员的理解和解释均建立在经济模型基础上,只重视内部组织和资源的作用。他们认为,在拥有足够的物资资源的条件下,发起者就能够采取一定的动员或组织策略,将这些资源组织起来,发起社会运动。因此将其称为经济资源动员。
  Kitschelt假定对动员的外部政治约束是一直存在的[3]。在此假设条件下,一些学者就政治过程如何对联合行动作出影响进行了研究。Charles Tilly强调,除了内部的组织资源,外部因素也影响了组织行动的能力。对外部因素的考虑及对解释资源动员何时与如何发生至关重要[4]。例如,政治体系的透明度与实施政策法规的能力影响了动员的有效性和强度(Kitschelt,1986)[3]。以Kitschelt和Charles Tilly为代表的学者扩展经济资源动员理论,强调了资源动员中的政治因素。
  McAdam提出对资源动员的分析,应该在政治因素与组织两者之中融入文化因素[5]。他认为传统的资源动员理论没有对文化因素(意识形态、共同的认知、媒体等)如何对资源的利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予以足够的重视。
  综合以上资源动员的理论研究,总结不同阶段和不同角度的资源动员理论(见表1),他们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动员的资源有哪些方面构成;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采取何种方式、手段和策略组织和动员这些资源;哪些民众是社会运动的潜在成员;这些民众是通过什么机制被动员、被卷入到一个社会运动中的;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运动组织结构更有利于社会运动的动员。
  (二)救援资源动员研究视角的转换和问题的提出
  资源动员理论是针对社会运动提出的,而本文的着重点是公共突发事件下的救援资源动员问题。虽然研究问题的背景不同,但其隐含的研究覆盖面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即都研究动员资源的包含范围,研究动员和组织这些资源的方式和策略,研究动员资源在不同组织之间的协调。
  传统资源动员理论之所以可以为本文的社会救援资源动员所用,是源于它们之间有一些共同点:(1)突变性。两类动员都是在社会整体或局部范围内发生某种突然变化,这种变化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2)集体性。两类动员都是社会中多个实体组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实施的资源调配与整合。(3)组织性。不论针对哪种环境和背景,社会资源需要被动员并组织起来,如何组织、以何种策略或方式组织社会资源是两类动员都关注的问题。(4)动员内容的共同性。传统的资源动员理论从最初的只考虑组织内部的经济、物资等因素,到考虑政治环境和政策力量,再到后来的文化因素的融入。从动员的资源角度讲,动员的资源包含了经济、物资、人员、文化与组织协调因素。而在公共突发事件下,社会救援资源动员内容也包括了这些因素。
  基于资源动员理论,本文研究在公共突发事件下,动员主体能否获得资源,获得什么资源、以何种方式和策略动员、如何进行动员保障等方面内容。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机制的定义与内涵
  机制一词在不同领域使用频率较高,如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等。机制的概念虽然广为引用,但其一般意义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以下就不同学者对机制一词的理解做出阐述:
  《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的定义为:一是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二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三是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现代汉语名词辞典》对机制的定义是对事物变化的枢纽关键起制衡的限制、协调作用的力量、机构和制度等。李以渝[6]认为机制是事物内在具有的原理、规律,它自发地对事物起作用。简单一点说,机制是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周秀宝[7]认为过去讲机制,主要是从物理学与生物学意义来讲的。他将把这一定义的原则推而广之,给一切事物的机制下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定义,即客观事物的机制是由事物自身的构造和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事物内在本质和其存在的方式与运动发展的规律性,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属性,而不是外在的属性,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马维野、池玲燕[8]在《机制论》中从系统科学观点出发,给出机制如下定义:机制是系统为维持其潜在功能并使之成为特定的显现功能而以一定的规则规范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联系、调节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的内在协调方式及其调节原理。
  (二)救援资源动员机制的定义与内涵
  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目前尚没有对救援资源动员机制的明确定义。所以只有在分析救援资源动员机制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构建其框架。
  学者们分析救援资源动员机制时,首先思考在社会体系中,作为动员的主体组织(团体)有哪些,以政府为主体的各组织(团体)之间以什么方式进行协调合作;其次,参照传统资源动员理论,思考哪些资源构成社会救援资源,动员主体获得社会救援资源的方式和渠道,以何种方式动员等问题。
  1. 救援资源的分类。公共突发事件救援资源可以分为包括人力资源、物资及基础设施资源与资金资源在内的实体资源和包含媒体信息资源在内的非实体资源。实体资源中,人力资源指救援过程中的决策指挥人员、参谋人员、各类防灾救灾专家、专业救援队伍等,是应急资源中的核心资源;物资及基础设施资源指用于应急救援的技术设施与装备、各类物资和医疗设备等以实体形态存在的资源;资金资源指用于突发事件的各种渠道筹措的资金。非实体资源主要包含公众防灾救灾意识、媒体自救互救的知识传播、政府利用媒体资源直接影响和调动群众。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