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稳定失控的深层动因剖析(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周小毛 发表于:2010-12-29 11:36  点击:
【关健词】和谐稳定;社会冲突;失控;利益
三、心理失衡的制约 心治则国治,心安则国安,社会稳定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心态的稳定。社会心理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 映,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对社会主体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心理

  
  三、心理失衡的制约
  
  心治则国治,心安则国安,社会稳定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心态的稳定。社会心理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

映,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对社会主体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心理的和谐与健康能够促进社会的安宁,而心理的失衡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打破了人们原来心理的平衡状态,而出现了心理失衡现象,所谓心理失衡主要是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包括城乡贫困人口、农村无地、无业者和城市下岗与失业人员、伤残人员在内的弱势群体在我国大约有1.4~1.8亿,占总人口的11~14%,他们一度是被社会遗忘的角落,生活在社会平均水平以下,难以享受到正常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在经济地位上低人一等,而且在人格尊严、文化权益方面也缺乏基本的保证,因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丧失感、挫折感。随着社会的进步,非帕累托改进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固然是雪上加霜,但是帕累托改进因为可能加剧贫富悬殊,使弱势群体所得到的相对量很少,同样会让他们产生相对剥夺感。裁缝出身的德国著名思想家魏特林说,大家都住茅草房都没有什么说的,但只要有人住进了楼房,即使他人住进了瓦房,也照样会引发不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得更加形象,平房旁边突然矗立起高楼大厦,必然会产生相对贫困化现象。弱势群体在忍受社会的冷漠、疏远甚至歧视之后,面对压力和挑战,他们无力回天、无可奈何,更多的选择忍耐、压抑,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在这种条件下就不可能产生健康的心态,相反会形成失望、不满、怨恨、对抗、冷漠、孤独、紧张、沮丧、挫折、缺乏认同等消极的和否定性的社会心理,如果不积极应对就有可能成为一股对抗社会的力量。弱势群体的社会心理是消极的,这就决定了他们总是以非制度化、非理性的参与来报复社会。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政治参与和政治不稳定导发于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心态,当社会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期望时,人们便由此产生一种期望挫折感,进而滋长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心态。在他看来,剥夺是一种明显的侵犯、占有行为,被剥夺总是产生被剥夺感和不满心态,引发政治参与和大规模的政治反抗行为。由于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当前我国就面临着部分弱势者非制度参与的压力,存在着一种暴力宣泄或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弱势者在人生挫折和社会排斥的长期挤压下,自信和自尊更加脆弱,极易形成敌视社会的对立情绪,常常以示威、游戏、静坐和冲击党政机关等形式的非制度化参与、抗议性参与和暴力参与活动争取工作岗位、经济利益和社会保障。非制度化参与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四、吏治腐败的破坏
  
  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吏治的清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吏治的腐败则会破坏社会稳定。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顽症和痼疾,变成了社会机体上的一个毒瘤。尽管党中央和国务院高悬利剑、痛下决心,不姑息、不纵容,以铁的手腕查处了一批批大案要案,但是,金钱的魅力始终吸引着大量的意志薄弱者违法犯罪,呈现出腐败涉及的地域和领域广泛、涉案人员层次较高、危害较大的“窝案”增多、涉案数额水涨船高、贪官外逃现象明显增多等特点。根据透明国际对世界各国清廉指数的排名,中国都是比较靠后的。1995年,中国在参评的41国中排名40位,在2005年的158国中排名78位,2008年和2009年参评国家都是180个,中国分别排名72位和79位。清廉指数是国际上衡量某个国家廉洁程度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中国排名比较靠后,说明中国的吏治是不太廉洁的,如此严重的腐败现象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的异化,是掌握权力的人把公共权力作为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使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公共权力变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贪得无厌的人一旦掌握了公共权力,就会违背社会的公平原则,凭借手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攫取社会财富,从而扰乱社会公平。一个社会缺少公平,就难以有社会平等,也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吏治腐败还极大地破坏社会规则,腐败者无视社会规则的制约,挑战社会规则的权威,使社会规则形同虚设,这势必造成社会运行受阻,社会稳定面临新的压力。比如经济腐败打破了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平等要求,破坏了交易的公平规则,贪污贿赂、行贿受贿、请客送礼等违背公平交易规则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经济正常秩序,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又比如政治腐败以权钱交易的方式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归人民所有、公共权力由人民授予的政治规则,在一些人那里,权力金钱化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周期之短出乎意料,少数掌权者把手中的人民授予的权力运用得淋漓尽致;再比如司法腐败破坏了社会的公正规则,从源头上对公正正义规则的破坏是灾难性的,吃了原告吃被告的司法腐败成为吏治腐败中的重灾区;还比如学术腐败破坏了科学研究的神圣性,沾污了学术与科学的光环,使人们心目中最为美好的东西也染上了铜臭味。以上这些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运行规则,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是极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吏治腐败也直接败坏党和政府形象,使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下降,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的社会公信力降低。公信力是社会对于执政党和合法政府的一种肯定性评价,是一种信赖与信心的体现,是一种社会认同。公信力的确立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凝聚人心,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而目前的吏治腐败无疑是对公信力的消解、削弱,其直接的后果是造成社会与党和政府的对立情绪,无形中开掘了一条横亘在人民群体与党和政府之间的鸿沟。所以,少数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引发社会对党和政府的埋怨指责,减少信任感,造成一种对立的消极情绪,出现美国丹尼尔·贝尔所说的那种情况,“一旦社会及其组织结构的信任遭到毁灭,一旦各种利益不能得到它们认为有权获得的承认,你们炸药包就已背好,只等点燃起爆炸了”,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的不稳定。
  
  五、群体事件的冲击
  
  社会转型时期一般是矛盾多发期、高发期,我国也不例外。而且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刚好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的这个阶段也正是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时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频频产生,严重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行政学院对群体性事件做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越来越严重。通常群体性事件的形式有集会、聚众、游戏、示威、集体上访、集体罢课、罢工、罢市、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打、砸、抢、烧、杀。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群体性事件不断增长已经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革、涉法涉诉、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待遇、非法集资、股市楼市投资受损、高校毕业生就业、医疗养老、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与管理等等问题往往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大(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