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角下外资研发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获取的影响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韩晓娟 发表于:2011-10-13 12:36  点击:
【关健词】外资研发 社会资本理论 自主创新 能力获取
近年来外商在华R&D的激增及外资研发团队的出现,使得更多学者关注研发的正向溢出效应,本文认为这一过程首先通过研发团队中的知识获取实现,其影响程度依赖团队中某些因子。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本文认为外资研发团队是由中外研究人员构成的一个知识网络,借鉴学者郝文杰

一、文献综述
  学者对外资研发与我国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持以下三种观点:
  1.促进论,代表学者为郜亮亮,张洪波、江小娟等人。他们分别从经济学边际概念出发,对多家中国企业调查研究,提出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是一种必然现象。学者盛垒基于中国行业面板数据,采用了消除组间差异选取样本的方法,认为外资研发会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压抑论,代表学者为Haddad和Harrison、Aitken、Young及蒋殿春等人。他们分别以摩洛哥公司层面数据、委内瑞拉案例和新加坡国内调查为样本数据,从人力资本配置结构及逆向技术扩散等方面研究,提出当今我国“以市场换技术”会恶化国内企业研发能力而造成我国自主创新的对外依赖。
  3.双刃剑论,代表学者为Reddy、杜德斌、董书里、Gary Hu。他们分别从印度公司得到样板数据、构建二元博弈模型,认为外资研发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既存在“技术外溢”知识设备的更新,又存在“逆向扩散”及人才资源的争夺。
  本文倾向于“促进论”观点,国内外对此研究多基于经济学、管理学视角,本文认为二者关系首先通过研发团队知识共享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取,这对我国自主创新成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社会资本理论来看,中外研发人员之间的信任度、交流方式等均影响最终结果。因此,本文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从而优化这一过程,激发正向效应。
  二、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发团队模型
  社会网络是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通道,从社会网络视角考虑,企业研发团队是一个传递内生知识共享平台小型社会网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企业更多将研发团队转移到中国大陆,并随之带来先进技术、研发能力的传播。该资源的获取不仅取决于组织本身,更取决于个人与组织或个人之间的相互认可程度。这些资本与其他资本的获取过程不同,它蕴藏在行动者的相互关系中,是通过激活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来获得的。在外资研发团队中培育这种社会资本,需要中外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因此,如何形成并建立良好的机制,创造知识共享环境并提高知识共享水平,激发更多正向知识溢出,使我国科研人员与国外研究者建立良好的社会知识网络关系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借鉴学者郝文杰、鞠晓芬所提出的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可知,外国科研人员为知识的提供方,我国科研人员为知识的接受方,接受效果不仅由双方态度、能力的所决定,还受到知识共享手段和共享环境的影响,见下图:
  三、模型影响因子分析
  (一) 知识提供方
  知识提供方指外资研发团队中的国外科研人员,他们掌握了较多先进技术、拥有更多资源,处于知识共享主动地位,其共享意愿和传授能力影响着知识传出的质量。
  共享意愿指愿意把已有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奉献到团队中的程度。对于国外科研人员来说,由于技术专利、技术保密等因素的限制,跨国公司的研发团队倾向于保密核心技术,而将非核心技术通过分包、外购等方式剥离出去。因此,国外科研人员更多将非核心技术公开于团队中,给予我国研发人员一些非关键技术方面的指导,对于核心技术则持有戒备心理,共享意愿不明显。传授能力指根据被接受者的实际情况,以可接受方式更好更快传递知识的能力。知识提供者要以知识接受者容易理解的方式将被转移知识传递给知识接受者,并根据不同的特性选择相应的知识共享平台,在外资研发团队中,中外双方属于弱连接关系,知识背景方面的差异意味着更多异质性的知识源,因而能带来更多新的想法与观念,获得更大范围的知识流动。
  因此,作为知识提供方的国外科研人员,如何提高其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传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加强本国与国外公司在价值链上的合作,充分利用这种合作关系提升外资人员对我国研发人员的信任度,创造沟通交流机会,增强外资方对我国人员知识水平及知识汲取方式与能力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二)知识接收方
  在外资研发团队中,知识接收方指我国科研人员,知识接收者的情景会直接影响知识共享水平,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动机、吸收能力和保持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接收者的动机是愿意且能够维持知识共享过程,并内化共享知识;吸收能力是知识接收者认识和评估外部知识、吸收应用的能力;保持与应用能力是接收者将知识重构与利用制度化的能力。三个因子共同决定了我国科研人员吸收和转化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继而影响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
  因此,增强知识接收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内,发挥我国高等院校的整体优势,为我国科研人员提供相关技能的培训。同时,作为知识接收方的中国科研人员,应当对知识共享过程抱有谦虚学习的态度;通过不断学习锻炼,提升自身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内化力;充分了解外国科研人员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确保良好的协作关系。
  (三)知识共享手段
  知识共享手段包括知识共享平台和各种交流途径。交流渠道与方式不当,将使得知识传递受阻,降低效率和共享水平,同时还可能引发中外科研人员双方的误解和矛盾,影响最终知识汲取和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外资研发团队中,应根据不同的情景选择不同的共享平台和交流方式,达到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在团队中,管理者应该给予充分的物质、制度支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另外,还应强调非正式沟通,通过建立个人之间的交流机制,发展工作之余中外同胞间的友谊,增进双方间的理解与信任,促进知识更好的共享与传递。
  (四)知识共享环境
  外资研发团队是一个小型社会网络,有其独特的内部知识共享环境,该环境包括团队中的文化因素和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研发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度越高,文化开放性越强,越能打破信息流动界限,知识传递与共享效果越好。因此,作为管理者,应当注重团队文化的建立,在内部形成一种良性合作而非恶性竞争的文化环境,促进知识共享下的量变积累而引发最终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上模型中的四个因素对知识的传递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一过程是隐性的,但却影响着我国科研人员获取知识的程度和最终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强调,知识传递过程只是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初步环节,至于先进技术及知识到创新能力的转化过程还需要我国政府和企业建立相关的外部机制,另外,对于外商研发的引导也是重要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